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因为写诗刻苦,“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被称为诗魔。虽不似剑魔那样“独孤求败”,也只在李杜之后,力压王维,排名第三。
白居易的一生堪称传奇,从“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意气风发,到“同是天涯沦落人,江州司马青山湿”的无奈、伤心。其中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坚韧,也有“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悠然;有“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写意,也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的豁达;有“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的深情,也有“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的感怀。
偏偏世上就有这么一个人,白居易和他对诗,就几乎没赢过。《鉴诫录》就曾记录这样一个故事,说元稹、刘禹锡、韦楚客、白居易曾“同会乐天之居”,谈论“南朝兴废之事”时。白居易说:“今群公毕集,不可徒然,请各赋《金陵怀古》一篇”。刘禹锡略无逊让,满斟一巨杯,请为首唱;饮讫不劳思忖,一笔而成。
“西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荒苑至今生茂草,古城依旧枕寒流。而今四海归皇化,两岸萧萧芦荻秋”。
白居易看了刘诗后说:“四人探骊,吾子先获其珠,所余鳞甲何用?”其他三人,“于是罢唱”。但据考证,刘禹锡当时未至长安,四位诗人也不可能“同会乐天之居”。故事中刘禹锡所吟诵的《金陵怀古》,今作《西塞山怀古》,主要是后四句不同: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江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虽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存疑,刘白唱和斗诗的影响
还是颇大的。诗文唱和,只为追求棋逢对手的快感,激发创意灵感,白居易就曾在《刘白唱和诗集解》的序言中写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
白居易对刘禹锡的诗文也是相当推崇,“梦得梦得,文之神妙,莫先于诗。若妙与神,则吾岂敢?如梦得“雪里高山头白早,海中仙果子生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句之类,真谓神妙矣!在在处处,应有灵物护持”。自诩乐天豁达的白居易,大概是有些搞不明白,为啥刘禹锡能比他还乐观,而且每次还都有发人深省的神妙观点,就好像有神明灵物指引。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宝历二年冬,被贬谪二十多年的刘禹锡奉召返回洛阳,途经扬州时,与因病罢苏州刺史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遇。宴会上,饮杯添酒、把箸击歌,不禁感慨,像刘禹锡这样有才能的人却困顿不顺,有时候命运真是让人无可奈何。官职蹉跎,应该是才名折损了官运,眼前尽是冬日风光,使人深感寂寞萧瑟。“长”字既有感慨冬日的时间太长,也暗示冬日将尽,但二十三年的时光,折损的实在太多太多。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被贬到巴山楚水的荒远凄凉之地,如今已经二十三年没有什么作为了。感怀故旧时,吟念闻笛赋,对于向秀经过嵇康的山阳故居时,听到邻人吹笛时的心境感同身受。如今就像樵柯烂尽的王质回乡时,感受的沧海桑田的恍如隔世之感。“沉舟”回应的官职蹉跎,如今个人荣辱,已经并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在病树前头,万木已经春机盎然。尾联点明酬答白居易的题意,今日听到你把箸击盘,吟唱的诗文,就暂借这杯酒来振作精神。
“沉舟侧畔千帆过”,自己折戟沉沙,看着别人意气风发时,总是难免陷入某种负面情绪之中不能自拔。刘禹锡却总能从别的视角看待问题,超脱自我的视角,某些负面情绪也就变得不值一提了。想到“病树前头万木春”,如今在看侧畔过尽的千帆,似乎已足慰平生。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来源于认知,我们的每一次选择,也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取于我们以往的思维定式,人类似乎就只能站在自己的认知角度上去思考问题,只能做出认知范围以内的选择,不会有超越思想范围以外的行为。
刘禹锡曾参与“永贞革新”,安史之乱后,割据的形势日益严峻,为制约藩镇,使宦官得以执掌兵符。唐德宗时,因护驾功,连神策军都交给宦官掌握了,宦官以军权在手,无所顾忌,干政益甚。
唐顺宗李诵,虽有变革新政之志,但奈何当了26年太子,只能苦苦压抑自己,贞元二十年,突然中风,失去了说话的能力。贞元二十一年,唐德宗驾崩,才得以继位。李诵虽然无法说话,但他仍然勤于政事,想要通过改革,重振大唐的荣光。但王叔文集团的人都知道,留给革新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革新没能取得大部分文官成员的支持,而是选择激进的“结党”方式强行改革,这就难免就良莠不齐,混入大量投机份子。而且唐顺宗病重,不能亲自理政,朝廷大事都由王叔文、柳宗元等人主理,也确有“挟天子以令群臣”的嫌疑,从而引起朝臣不满。韩愈就对革新派升官过速表示强烈不满,“夜作诏书朝拜官,超资越序曾无难”,并称革新派为“小人乘时偷国柄”。
革新派的发展壮大,虽然也取得一些成果,但也使得宦官、藩镇这些既得利益集团嗅到了危机,团结了起来。唐顺宗贞元二十一年,三月,宦官俱文珍、刘光琦等人联合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荆南节度使裴钧等人的力量,迫使唐顺宗立李淳(李纯)为太子,八月又禅位于李纯,是为唐宪宗,改元永贞,史称“永贞内禅”。永贞内禅的结果使得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户。一百四十六天内发生的“永贞革新”全盘被推翻,唐顺宗都没来得及更改年号,在位仅186天。
《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诗看似没啥问题,只是感慨被贬谪错过了很多时光。“桃千树”形容桃树很多,在结合标题、背景,这是赠给永贞革新时看戏的诸君子,现在宦官、藩镇势力已蔚然成林的景象,是你们愿意看到的么?在唐肃宗看来,这就是影射自己对宦官、藩镇妥协,自然大怒。当即贬谪刘禹锡到更远的播州去当刺史,幸有裴度、柳宗元诸人帮助,改为连州刺史。
《浪淘沙》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在改革失败后,革新派俱被贬为州司马,这就是“二王八司马”事件。王伾被贬为开州司马,不久后病死;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户,次年赐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柳宗元的直观感受。刘禹锡却始终坚信“吹尽狂沙始到金”。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因诗遭贬后十四年,刘禹锡终再度回京,旧地重游,豪气依旧。桃花净尽,这是自然的发展规律,任你在如日中天也有衰败的一天。庭中半是苔,萧条的景象,这是对应的紫陌红尘的热闹景象。“种桃道士”?这里面应该也包括唐宪宗了吧,幸亏这时候的李纯已经死翘翘了。刘禹锡不愧为诗豪,就真是那种遇强越强的存在。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刘禹锡的诗,很喜欢一语双关,就像那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古代传说黄河与天上的银河相通,三四句不光是把黄河比喻成银河,也有即使经历浪淘风簸,如今感觉自己,仿佛已经置身银河之中,就如同到了牵牛织女的家。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如果能从更多的角度看待问题,就能从更多角度认知世界。也只有刘禹锡这样,拥有更多角度认知的人,才能摆脱“逢秋悲寂寥”的共情认知,看见排云直上晴空的仙鹤,引发万丈豪情吧。
后记: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孪生兄弟,父亲给悲观的哥哥,买了许多色泽鲜艳的新玩具,他依然患得患失的高兴不起来,而即使把乐观的弟弟关在马厩,他依然会兴高采烈的掏马粪。性格似乎是天生的?
这其实这可以用一个心理学理论来解释,就是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有一项给狗施加电击的经典实验。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多次实验后,只要蜂音器一响,狗就会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即使在电击前把笼门打开,狗不但不会选择逃避,反而是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甚至浑身抽搐,像是正在经历电击一样。这被称为“习得性无助”,其实也是一种条件反射。
当条件反射建立之后,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强化,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最后完全不出现。这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所以,克服习得性无助的办法,就是强迫那只狗,在多试几次,如果没在被电击,狗狗就会脱离那种无助状态。乐观的和悲观的、积极的和消极的情绪大概也是来源于各种激素构成的条件反射的神经连接。
也就是说,负面状态并非不可改变,失意时不妨多读读刘禹锡的诗文,或许能给你所观察的世界,增添一个新的维度,使人豁然开朗。同样一件事情,是机会还是困难,无非就是人们认知加工后,产生了的不同判断。-----“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