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一)

论语心得(一)

文:recycler

4/90,9663字

学而篇第一

(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学能事实反复习之,我心不很觉欣畅吗?有许多朋友从远而来,我心不恨感快乐吗?别人不知道我,我心不存些微怫郁不欢之意,不真是一位修养有德的君子吗?”

他说:

现代人不论学生或社会大众,有许多人往往对于学习感到枯燥,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目的,如考试或升等,总不会主动去学习,更别说能乐在其中了。但孔子却说不断地学,时时温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同样是学习,为什么存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原来孔子所从事的学习,不像我们今曰所偏重的学习知识而已,更不是因为某种功利目标而勉强为之。而是学习如何成人养德,将所学习到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借以培养德行,扩展智慧,使生命获得安顿。这是学习如何使自己成为理想的人(成人),这种学习不能一日或忘,使人不断成长,自然散发喜乐和成就感,所以孔子说:“不亦说乎?”酒肉朋友自远方来,聚在一块饮酒作乐,不也是一件愉快的事吗?常常有许多人把孔子这句话用来印证这种聚会情形。事实上,这种说法完全误解孔子原意。孔子所说的“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的朋友,是“以友辅仁”的朋友。益友自远方来,聚在一起,乃相互切磋学问,彼此砥砺德行,以求道德精进。享受因朋友相互激励而使生命成长的快乐,这才是孔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原意。既然“学而时习之”和“有朋自远方来”都是为了培养、砥砺自己的学问、德行,使生活有意义,生命境界提升,这既不为名声,也不为功利,那么,即使人们不知道我的德行学问成就,又何必生气呢?能做到如此,已不失为有德的君子了

我思:

朋来则乐,我可以理解;别人不知道我,我不怨恨,我也能理解,这想传达一种做自己的看淡名利的境界;反倒是第一条时习,我有点摸不清。学习不是很枯燥的事吗?再反复拿来复习,岂不是更枯燥。为什么要高兴?我想是因为这句话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能从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只有快乐的学习才能融进知识当中,才能体会学习的魅力。正如钱穆老师说的,这三句话是一种通义,不受时限,通于古今。是种人生向往,是种追求。孔子直说了三种人生之事,并未提及如何去感受悦、乐。还需我们多体会。

(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学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钱穆白话试译:

有子说:“若其人是一个孝弟之人,而会存心喜好犯上的,那必很少了。若其人不喜好犯上,而好作乱的。就更不会有了。君子专力在事情的根本处,根本建立起,道就由此而生了,孝弟该是人道的根本吧?”

他析:

仁道宽广,不易把握。若能从浅近处体会、着手,就比较容易收效。有子使人致力实践孝弟之德,即是指点学者,从切近处把我实践仁德的方法;如此,天理本心自然日益洋溢于生命之中。实践孝弟之德,心性必然纯和温厚。日常生活中,事奉父母,或与兄长相处,言行举止自然循规蹈矩,合情合理,不致有冒犯的举动和暴戾的倾向;当然,也不会违法乱纪,从事非理性的活动了。无论君子涵养德性,或是官员施政临民,都应重视孝弟之德。古圣先贤更是强调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有人动辄因为细故,冒犯长上;或斗殴、犯法,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世人不能体认、实现孝弟之德,不能涵养仁心天理,或许就是造成这些乱象的根本原因吧。

我思:

“犯上”的“上”指上级,可不可以理解为权力者?作乱是不是指反常之事?今天这句话看来说不通,父母、兄弟、上级、作乱,是互相独立的四件人和事,爱父母的人不能保证不反对权利者,拥护上级的不可能保证一定没有对百姓做出反常之事。现在古代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孔老师认为父母兄弟相处之道是本源,只要对待父母兄弟用了仁道,对其他的任何事都可以仁道。在现代我想是不对的,真正的仁道是对一个陌生人的态度。今天我们看来人性飘忽不定,什么人都可能遇到,不论是绝对还是相对,都很难再总结出对父母兄弟仁道就可以对权利机关仁道的推论。不管推论现在是否适用,但是本章教导的仁道。却是每个人应该学习的,因为仁就是人群相处之大道,有仁人们才能和谐相处。再为孔老师说句好话,父母兄弟是我们出生以来第一个见到的人,对第一个见到的人都不仁道,对其他人能仁道吗?

(三)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着讨人喜欢你的面色,(那样的人)仁心就很少了”

我思:

如果是真实的自我表现,那种爱巴结人、爱说奉承话、爱嬉皮笑脸的人确实很令人讨厌。因为他们隐藏着一颗不可告人的目的。这些人多是两面三刀,墙头草。然而,今天看来,善交流,情商高,成了一个成功人士的标配。还有一点,人生如戏,有些人演戏水平太高,生活中真真假假,谁也分不清。不过孔老师说的这句话我是很赞同的,第一是装出来的和善我们都不喜欢,第二你得识别出来这是装的。

(四)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钱穆白话试译:

曾子说:“我每天常三次反省我自己。我替人谋事,没有尽我的心吗?我和朋友相交,有不信实的吗?我所传授于人的,有不是我自己所日常讲习的吗?”

他说:

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他随时不忘检讨自己的营业方式、盈亏情形。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不忘计较蝇头小利、财产有增加多少?在进德修业上,其实也是有盈亏可以算的。品德学问增进了,便是盈,盈了变可以鼓舞自己精益求精,以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品德学问退步了,便是亏,亏了就要警惕自己,切实检讨反省,以避免重蹈覆辙。如能保持这种逐日审查改进的态度,日子久了,自然可以累积相当的成果,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我思:

这里的“传”有两个解释,一个是主动一个是被动,全文的意指不变。曾子说的这三件事,我想是做一个君子应该时时告诫自己的,做人做事和学习。首先不单单只对朋友,对任何人都应该诚信为先。量力而行,答应了就尽力做到。知识传于人的不能藏私,不能与自己的观念违背;学习知识的,要时常温习。由此可见,做人做事学习这三事贯穿于我们的生命始终。现在人重名利,交朋友是为了利,不讲究信;做事是为了利,不讲究尽心;学习早已荒废,取而代之的是挣钱。如果按照曾子的这三个标准为人处世,那么就难在这社会上占有立足之地。因为诚信很难,人人感到岌岌可危,撒谎才能生存;因为尽心需要走心,走心更累人;学习是件苦差事,是件长期的风险投资,没有人乐意把精力用在学习上,我们的生活节奏太快,没法慢下来。但是仍希望我们把这三句话奉为座右铭,坚持总会看到光明。

(五)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领导一个能出千乘兵车的大国,临时改谨慎专一,又要能守信。该节省财用,一爱人为念,使用民力,要顾忌他人的生产时间。”

我思:

这是孔子谈管理,千乘兵车的大国有多大?有说大有说小,总之是个有一定实力的国家。做事要谨慎专一、守信、节省财用、爱人为念、使用民力顾及生产时间。这是孔子对管理者的五点要求,今天看来仍然受用。最后一点,为什么要顾及生产时间?粮食生产是百姓生存的根本,也是百姓最低限度的生存保障。顾及生产时间,就是保证百姓的生存。今天看来这条仍然受用,农民在地里收粮食,你让他去做别的事,你不让农民吃上饭,心里难免怨恨。同理,在别人最底线的时候,不要去触碰这个底线。人的底线是什么?人人不同,有的是不能打扰吃饭,有的是不能打扰休息,等等。人的最底层需求不同,不一定对任何人的每一处细节了解的面面俱到,但是至少了解对方的底线,难免会触碰别人的底线,这时候就需要诚恳的道歉、认错,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六)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弟子在家则讲孝道,出门则尽弟职,言行当谨慎信实,对人当泛爱,而亲其有仁德者。如此修行有余力,再向书本文字上用心。”

他说:

孝悌是个人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也是行仁的开始,“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期勉青年子弟在家要孝顺父母,在社会要尊敬长辈。在孝悌的基本德行之外,做事要谨慎,言语要信实,能广泛地关爱社会大众,并亲近有仁德的君子。这样躬行实践,如果还有多余的心力,再去学习《诗》《书》六艺之文。本章显示孔门之学一贯的主张:以德行的实践为本,知识的求取为末。易言之,年轻人为人处事应入孝出悌,谨言守信,有爱心、近仁贤,行有余力,才去学文,读书才有意义。否则有才无德,反足以济恶。

我思:

孝顺、尊敬、谨慎、诚信、博爱、近仁是我们应该做的,但是为什么学习要在这些之后。是害怕没有德行,学了知识就忘记这几点?有时候德行并不是一开始就明白意义的,需要再学习中了解其本质,才能更好的领会贯通。一个小朋友,强制灌输他这些思想,他也能照样学做,但是实际的含义不慎了解。古人认为此事再加以学习,就能领会。今天强制灌输的思想很难被接受。你让他孝顺,他才不孝。难倒就不让他学习了吗?兴许在学习中能领会德行的意义。对于孔老师这句话,我还是建议德行学习并进。

(七)

子于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钱穆白话试译:

子夏说:“一个人能好人只贤德胜过其好色之心,奉事父母能尽力,事君上能奉身尽职,交朋友能有信,这样的人,总是他自谦说未经学问,我比说他已有学问了。”

他说:

这段话反映孔门施教中关于人格理想的一个重点是:克制自己本能的欲望,而能尽孝、尽忠、尽信,姿势多少并不重要。当然孔门之学,并非轻视知识,二是德行为本,知识为末,以本贯末,以道德统知识,融学问于生命中,此以为学的本质并不同于一般的经验知识,这是需加以分辨清楚的。能做到贤贤易色、事父母竭其力、事君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人,必是能时常反省、不断克己复礼的人。孔门之学,既以成就德行为目的,所以能真正做到以上各点,其人虽未曾学,但其实其学已成矣。

我思:

与上一章一个含义,甚至过之。上文说先重德再学习,此章干脆重德不用学习。在古人眼里,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德,有了德学不学都无所谓。今天看来,学不单单是为了学德,思想和技能都是从学习中获得的。听过一个小故事,说一个大臣跟慈禧说了这句话,就认为不用学习,有德就可以无敌,结果洋鬼子来了。这个历史真假不知,但是很多人会把这句话当做弃学的理由。如果一个人能力有限,在学习技能和学习道德之间只能学习一个。孔子还是建议学习道德。

(八)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过。”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一个君子,不厚重,便不威严。能向学,可不因陋。行事当以忠信为主。莫和不如己的人交友。有了过失,不要怕改。”

他说:

我们的朋友,不外三等人:一种是胜过自己的,一种是和自己相若的,一种是不如自己的。如果照这句话字面的意义来说:张三胜过了你,你想和他做朋友,而在张三说来,你不如他,他岂不是不愿和你做朋友?所以这句话要好好体验。

我思:

这里有两个疑问:不如己是指哪一方面不如还是所有方面都不如?交朋友的定义是什么?孔老师教育我们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要与比我们强的人交朋友。比我们强的人也是这么想的,我们在他们强者眼里就是弱者。按照孔老师的理论,成了人以群分了。 好的一群,坏的一群,不好不坏的一群,如何才可向强者学习进步,如何才能带动弱者?在这里钱穆老师的注解,引用了一个主动性的问题,如果我主动的向强者学习,强者自然会被我的好学心所感动接纳我。如果我主动与弱者交朋友,则不可取。弱者只有主动向我交友,这才可取。我是想不明白,强弱的定义是什么?每个人即使再不堪,也有起自身的优点高于任何人。孔老师都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能因为弱者某一方便不如我,我就否定了弱者的全部。如果这里的学只是指单一的道德或是知识,我是认可的。如果学的内容保罗万象,我觉得还是不要否定弱者为好。孔老师在这里说的朋友,是指什么层次的朋友,点头之交,同窗之交。我们是一个班的同学,我们只是同窗之交,好像没有什么不对,与学习好坏无关。在这里是我想的太复杂,孔老师也许就是指那种完美朋友。生活并不完美,残缺也要试着接受

(九)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钱穆白话试译:

曾子说:“对死亡者的送终之礼能谨慎,对死亡已久者能不断追思,这样能使社会风俗道德日趋于笃厚。”

他说:

为人子孙者,慎终追远,是情理之当然,也是合于礼法的。为政者丧尽其哀,祭尽其诚,自然也是发乎至情,合乎礼法。世俗之人在亲人去世时,往往哀痛莫名,因此举行丧葬仪节,或许会忽略了恭敬之心;一年四时,祭祀远祖,或许又显得恭敬之情有余,而思慕之情渐疏的情怀,念兹在兹,从不忽略遗忘,而体现纯诚的孝思,其为仁厚主人,自然可知。为政者笃行孝亲仁厚之德,以身作则,臣民自然起而认同,蔚成仁孝之风了。

我思:

人们对死者的感情才是真亲流露,因为对死者无利益可得。对生者也无报酬回馈。对死者的祭奠能看出活人的感恩之心。但是很多祭祀流于形式,千篇一律,已经看不出哪些是真心哪些是假意。祭祀更多的趋向于面子。为了这个面子,才去演这出戏。如果是真心的,我可以笃定这个的道德差不到哪里。

(一〇)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钱穆白话试译:

子禽问子贡道:“我们夫子每到一国,必预闻其国之政事,这是有心求到的呢?还是人家自愿给他的呢?”子贡说:“我们夫子是把温和、良善、恭庄、节制、谦让五者之心得来的。我们夫子之求,总该是异乎别人家的求法吧!”

他说:

孔子不但集周代文化的大成,而且怀着相当圆融的智慧。他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具有温、良、恭、俭、让的涵养和气象。他每到一个诸侯国,一定会知闻这个邦国的政治,由于他有温和、善良、恭敬、俭约、谦逊的风范,使得每一位国君都推崇他的涵养和智慧,都会主动和他接触,向他请教施政的道理,请他提供治国的方略。

我思:

温良恭俭让五德,孔子怎么使用的?当有了这五德自会有人告诉,还是有了这五德打听消息就可以简便行事。得不到答案!钱穆老师说是外人看到孔子这五种表现,就知道他内在是有道德人,都愿意请教孔子政事。温良恭俭让是一个有道德人的外在表现,通过这几点可以要求自己,也可以识人。现在真的能具备这五项的人能有多少?少一项的人也不少,只有一项的大有人在,难倒说只有一项的人就不道德了吗?道德的表现可不可以多于五个,我一时也想不到其他的字来表现道德,我想这五个项已能涵盖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五项都是相通的,一点一点来,总会变好。

(一一)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现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父亲在,做儿子的只看他志向。父死了,该看他行为。在三日内能不改他父亲生时所为,这也算是学了。”

我思:

有两个问题,儿子没有独立的行动权,这就造成什么事都要听从父亲安排。父传子,子传孙 ,循环下去,这就形成一个家族的传统。感觉不到这样循环是好是坏,只感觉人太实在,没有自由行为意识。也就没有什么改革进步。二个问题,父死,不改所为。这种行为好的自然可以传承,坏的也不必传承。我想的问题是这种行为是不是还适应现在的时代,其实这就是行为好坏的问题,在之前的时代是好 ,在如今的时代也许是坏。我还要不要继承?这就是时代和传承的冲突!道德品质是一方面,技能手艺是一方面,品格和良知是应该传承的,不论之前有没有,我们都应该去追寻。一些时代特点的品质,例如保守,在过去很多年,一直保护人的生存,类似保守这类品质,跟不上时代,但在今天还需不需要,还请自行斟酌。至于技能和手艺,虽然赶不上时代的节奏,我个人还是建议传承下去,毕竟是种文化的延伸。

(一二)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和节之,亦不可行也。”

钱穆白话试译:

有子说:“礼之运用,贵在能和。先王之道,其美处正在此,小事大事都得由此行。但也有行不通处。只知道要和,一意要和,不把礼来做节限,也就行不通了。”

我思:

在法律和道德下,我也是认可“和”。我对“和”的理解,分个人和群体。个人的和谐,不懒惰,不激进,保持一种不疾不徐生活节奏。对于群体,群体亢奋时,自己要保持理智,群体低迷时,自己要保持积极。不能跟随群体的情绪,当一个群体都在做一件事时,这就要警惕,群体活动无论好坏,最终会演化成一件坏事。我认这个理。有的时候在一个群体,想中和激进或低迷,但是寡不敌众,强迫选边战队,有违自己原则,也是无奈。

(一三)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钱穆白话试译:

有子说:“有人约而来信,必先求近义,始可践守。向人恭敬,必先求合礼,始可远于耻辱。遇有所因依时,必先择其可亲者,亦可依若宗主了。”

他说:

任何一个社会,怎样的行为、怎样的言说、怎样的人格是合理合宜的,通常会有一定程度的共识。人只要生活其中,朝夕濡染学习,都会熟悉这些共识,和因此生成的规范。只是行为规范虽然清楚,但不遵守的,还是不乏其人;而自认遵守却又拘泥不通的,也大有人在。就以说话要守信、对人要恭顺、交友要互相信赖这些平常的道理来说吧,有些人便不能做得很好。有人一味要求说到做到,一旦做到了,反倒造成伤害自己、也连累他人的后果。因为那些话是不应该付诸实行的。毕竟人非绝对完美,平时的说话,往往会受情绪、环境、局势以及自己知识的有限性影响,而违背了理性,其中如果是属于预先承诺的话,怎么能真的去做呢?有人则一心一意对人恭顺,客客气气,却不知道表现过度,极有可能泯灭是非,不辨善恶,风骨尽丧而沦为乡愿,成为人家瞧不起的烂好人。有人则对于朋友全讲义气,不论如何都支持他、信赖他,以为那才够朋友,有亲切感。却不知道朋友应该互相切磋德行,规劝是非。举凡这等人,都是太固执习见了,以致失去道德喷段的自由,拘固不同,似是遵循规范,却残害了规范的真精神。这章有子提醒我们,人在言、行、交际上,都要细细思考社会规范的真正用意。社会规范说人要守信,但自己还要有义的辨别;规范说对人要恭敬,但自己还要守礼的分寸;规范说要亲近值的亲近的人,但自己还得思考什么样的人,才值得自己信赖、依靠。

我思:

守信要合乎义,不义是不是就可以不用守信?这给人启示,不义的事为什么要答应?是被逼迫还是被利益熏心,看见结果不好就否定约定。这样对吗?我想的太多,这里也许只是对好人来说的,因为某些原因无奈与不义约定,孔老师认为这个约定可以不用遵守。在这里要明白个道理,别人的承诺不要他当回事,做好自己就可以。对人尊敬有些时候在外人看来有些虚情,只要是在礼节内,就不用在乎别人的看法,只有不遵守礼节的人才会觉得这是问题,记得很久一次吃饭,同学嫌我吃饭像老太太吃饭似的,我倒想问问,难倒露牙或出声就好看了吗?生活中要找关系深的做靠山,把自己的后背给信得过人。也算是为了生存自保,关系深浅转眼就变,还是那句话还得靠自己。复杂的社会找个信得过的朋友为伴,生活的就容易点。好人坏人一半一半,就看运气了。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有意义的。

(一四)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君子,饮食不求饱,居处不求安,敏疾地做事,谨慎地说话,又能常向有道之人来辩证自己的是非,这样可算是好学了。”

他说:

一般人所讲求的好学,常将知识与生命割裂开来,并将学习内容视为工具,期盼经由学习某种知识技能,获得权势名位、享受较好的生活品质。心里想的,全是现实利益。但是孔子的好学,却力求生命与知识的结合,以知识砥砺道德生命。孔子认为一位好学者,无暇在食住上求取精美丰足、舒服安适,不会将精神耗费在感官的享受上。他甚至认为那些无法忍受困穷、以恶衣恶食为耻的人,是不可能立志于道,求道有成的。所谓“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也应是对求饱暖安逸者的批评。孔子的好学,乃着力于道德生命的拓展上。对于生命学问的学习,对于道的追求,他总是不断告诉弟子,力行是最重要的。必须勤敏于实践义理,在做事上磨炼自己的心志,而不是空凭口说,把道理挂在嘴边,说得玄妙动人而不做。而且更应该接近贤德者,向他们请教、学习,.以期修正自己,增益自己。

我思:

我认可这句话,首先要明白时间有限,过于执着于吃饭和居住,用在这方面的时间精力就会多,相反用在学习的时间就会少。其次要分清主次,有些人认为吃重要,有些人认为学习重要。选择一项自己认为重要的事,然后投入大量的精力。对于我来说,为二重要的事,运动和学习,空闲用在这两件事上的时间多一些。每个人获得快乐的点不同,有人喜欢钓鱼,有人喜欢打牌。道不同不与之谋,互相彼此了解。

(一五)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钱穆白话试译:

子贡说:“贫人能不谄,富人能不骄,如何呀?”先生说:“这也算好了,但不如贫而能乐道,富而知好礼,难就更好了。“子贡说:”《诗经》上曾说过,像且呀,磋呀,琢呀,磨呀,不就是这意思吗?“先生说:”赐呀!使这样,才可和你谈诗了。告诉你这里,你能知道到那里。”

我思:

这里表现了三种生活境界,一种贫谄富骄,二种贫无谄富无骄,三种贫乐道富好礼。之所以提这个问题,因为贫谄富骄一成常态,或是在社会中一定比重,我想这就是人性,这样做才能生存才能满足虚荣心。二种是社会对不良现象的直接反抗。只有站在人性的对立面,才是天性,才能整体提升。三种是顺应环境。一味对抗情绪对抗人性使人容易冲动,失去理智。这里就说,人应该看清自己,顺应环境。一个穷人不能巴结人,应该怡然自乐,享受贫穷能带来的快乐。这里我是不赞同的。前半句我认可,穷人不应谄媚,但是也不能默认生存状况。享受穷人的快乐,但还要努力改变命运。孔子只提了快乐,并未提改变命运。我想这就是孔子思想的局限性。也真是封建思想推崇儒家的原因。毕竟国家还是穷人多,穷人都努力改变生活状况,也就带来一系列的变动,统治者最不喜欢变动了,变就意味着对统治者的反抗。所以孔子只说了要乐于贫穷。对于富人要懂得礼仪。也未提如何帮助穷人。这就是各司其职吧,穷就世代的穷,富就世代的富。各做好各自的事,乐在其中。后半文说的事举一反三的事,这句很受用。后半文也是对前半文的解释,乐道是无谄的精益求精。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总可以在其他一些事物中,找到相通点。“告诸往而知来者”知道过去就可以推测未来,从历史中寻找经验寻找规律,可以在预测未来。可以借鉴,不能完全依赖。

(一六)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不要愁别人不知我,该愁我不知人。”

他说:

吾人为学做人,人之知不知已原于已无损,毋需以此为患,但一般人多半反其道而行,总是只考虑到自己,而担忧人家不知道自己。其实,如果能凡事不那么自我本位的话,我们自能知人,亦能为人所知。譬如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日渐疏离,邻居间甚至形同陌路。如果我们能先肯定对方,主动向对方招呼,通常也会得到回应,如此认可的关系便能建立。如身为主管者,更要忧虑对属下的不了解。生命如能自我充实,自然能显现出光辉,照射、温暖别人,影响别人,久而久之,自然近者闻风,远者也会向往,所以不必去 忧虑别人不知自己。青少年在学习中的学习阶段,是人生整个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应该认真、努力充实自己,至于别人是否了解我、肯定我,那并不是最重要的,如此生活,生命中便能有真正的喜悦与快乐。

我思:

这个和我的思想一致,主动性和被动性的关系。我主动的了解人,我可以控制我的思想,别人主动了解我,我是被动地,我不可以控制。主动的事得心应手,乐趣也多一点。但是主动又能得到多少信息呢?还是开心做自己,也就不必去了解未知的别人,也就不惧被别人了解。

~~~~~~~~太长不看~~~~~~~~~

简版:论语学而篇第一

~~~~~~~~~~声明~~~~~~~~~~

欢迎交流思想。

谢谢您的包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001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210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874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001评论 1 291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022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005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929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742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193评论 1 30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427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583评论 1 34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305评论 5 34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911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64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731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581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478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论语心得(七) 文:recycler 10/96,15783字 述而篇第七 (一)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
    Recycler阅读 792评论 0 1
  • 论语心得(四) 文:recycler 7/93,10924字 感谢第23位朋友 里仁篇第四 (一) 子曰:“里仁为...
    Recycler阅读 961评论 0 1
  • 最近生活节奏快的让我难以喘息,很久没有彻底的静下来独处一会儿了。一周的课程充斥在并不富裕的时间里,但是值得庆幸的是...
    蜜柚白兔糖阅读 591评论 0 0
  • 花瓣的模样大致可以划分为分离成多个的花瓣和成为一个整体的合瓣。 多个的花瓣(polypetal...
    不慌張轩轩w阅读 549评论 1 2
  • 那天,我和一个同学去学校对面的步行街里。 在路上的时候,碰到了一个大叔,那个大叔在地上吐了一口痰...
    调皮捣蛋阅读 23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