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

书友您好,欢迎来到非凡精读馆。我是万献初。

我们今天要讲的这本书叫作《千字文探源》,这本书是中华书局“万献初解字讲经丛书”中的一本。我们前边已经讲过同类型的书,叫作《说文解字十二讲》。

一、什么是“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千字文探源》这本书主要讲述《千字文》这样一个蒙学典籍所包含的一千个汉字。它和我们之前在非凡精读馆讲过的《说文解字十二讲》有什么不一样呢?

在《说文解字十二讲》这本书中,我们主要讲的是文字的“文”,也就是构成字的540个部首。这540个部首中,其实只有470个字根。通俗来讲,字根就是单体的字,比如“象”的字形就像一头大象,“牛”的字形像一个牛头,“山”的字形像一座山,“水”的字形像流动的河水。

我们的“文字”拆开来看,叫作“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这些文,或者叫字根,就是构成字的“零部件”。按照一定的方法,“文”可以构成很多“字”,《千字文探源》主要就是讲由“文”生成了“字”。

总结一下,《说文解字十二讲》讲的是构成这些字的字根,又叫“文”,就是我们说的“独体为文”。今天我们要讲的《千字文探源》,重点讲《千字文》中的一千个字,这些字是由两个及以上的“文”构成。我们只有分析清楚了构成字的各个部分,才能说是把一个字彻底地讲清楚了。

这本书我讲的时候会重点展开讲“探源”部分,讲这些字的来源。大家要听原文和句子的解释的话,我们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导读版,也在这本书的详情页,大家可以自己找一下。

当然,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讲完一千个字,所以我首先会对《千字文》做一个整体介绍,然后把《千字文》中涉及的一些容易引起我们关注的典型的字挑出来,作为例子讲给大家听,大家一定会觉得有意思。

二、《千字文》是本什么书?

《千字文》这本书全称叫《次韵王羲之书千字》。什么意思呢?话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梁朝有一个皇帝叫梁武帝,他是一个很有文化的皇帝。

他想要教他的这些王子王孙学认字。当时的人都喜欢王羲之的书法,觉得他的字写得特别漂亮,人们都跟着王羲之学书法。于是,梁武帝就想着从王羲之的书法里挑一千个当时六岁到十二岁孩子要学的字供孩子们学习。

但是挑出来的字都是分散的,字与字之间没有系统,孩子们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于是梁武帝又找来了一个非常有文化的大臣周兴嗣。梁武帝对周兴嗣说:“听说你很有才,那你把这一千个字编成一个歌诀吧,让小孩子像唱儿歌一样,很容易就能把这些字记住。”

皇帝交代的任务没办法推辞,周兴嗣只能硬着头皮完成。他花了一整晚的时间把歌诀编成了,这个歌诀就是《千字文》。他把一千个字弄成四字一句的韵文,既整齐又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好记。

《千字文》也就成为中国古代启蒙教育里边非常权威的教材之一,和《三字经》《百家姓》合称“三百千”,“三”就是《三字经》,“百”就是《百家姓》,“千”就是《千字文》,这些都是古代孩子私塾入学的入门书。据说,这个非常有才的周兴嗣编好了《千字文》以后,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

《千字文》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含天文、地理、历史、政治、经济、伦理、自然、建筑、园艺、农耕、衣食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几乎古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它都有所涉及,内容不仅丰富,同时还非常有序。

武汉大学樱花大道上的老斋舍,现在是博士生公寓,它的门楼号码就是按照“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的顺序来编排的,有点像甲、乙、丙、丁这种汉字排序方法。今天我们对《千字文》觉得陌生,相信听我讲过以后,大家会发现原来这些传统文化离我们的生活如此之近。

前面对《千字文》做了一些基本的背景介绍。《千字文》虽然很长,但是结构是非常清晰的,我们根据内容可以将其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天地自然之道,第二部分主要讲人伦修养之方,第三部分讲文治武功之盛,第四部分讲治家安身之理。

今天我们就按照这四大部分的顺序来讲解《千字文》的正文,每一个部分会先做一个整体介绍,然后从中挑一些字重点分享给大家。

三、《千字文》之一:天地自然之道

第一部分是天地自然之道,从“天地玄黄”一直到“赖及万方”,根据内容又可以细分成天道、地道、人道三个小部分。

01 天道

天道是从宇宙起源讲到四季变化和节气产生。再不知道《千字文》的人,也听说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我们先看看这几句到底在说什么?

“天地玄黄”不太好理解,什么叫玄黄?天为什么玄呢?我们看看“玄”这个字。“玄”字的小篆字形下边的“8”代表两节细小的丝,丝很细所以不太容易看见,上面再加个盖子就更看不见了,所以“玄”有高远、很小、不清楚的意思。

一个事情你弄清楚了就不玄了,当你不理解,觉得里面的东西你不知道,这才叫“玄”。上天有无限的玄机,孩子永远对上天的玄机感兴趣。“玄”也用来表示黑,晚上天空中的星星,在小孩子看来觉得好奇妙。所以天是玄的。

那么“地黄”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看“黄”字的小篆,“炗”是光的古字,一种说法认为这个字形像一个人举着火把,也有说法认为底下是火,上面的“廿”代表的是火光。比如说一里以外某个地方起了大火,我们可能看不见火苗,但是能看见火苗映在半空上的颜色,火光映在半空中的颜色就是黄色,中原大地的颜色也是黄色,所以在光字中间加一个田字,就形成了“黄”字。

我们的母亲河是黄河;山西、陕西到河南中原这一块属于黄土高原;我们的人种是黄色人种;我们种出来的庄稼是黄了以后收,所以黄与我们中国大地有非常多的联系。黄土地、黄河、黄种人、黄玉米、黄高粱、黄麦子,全是黄色的。所以“天玄地黄”中也倾注了很多这方面的意思。

上天的奥秘可以无限地去探究,黄色的大地上可以生长万物,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就在这片黄土地上萌发而生。通过开篇这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周兴嗣的胸怀真的特别宽广。

从天地再往外扩展就是宇宙。说到宇宙,大家可能都有一些误解。我们经常说“宇”“宙”两字,那宇宙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宇”“宙”两字其实都跟房子有关,上面都是“宀(mián)”,也叫宝盖头,“宀”就是房子。中国的房子是人字顶的,两边都是墙,剖面图就像宀。

“宇”字下面是“于”,“于”的小篆字形像人在吐气,这个气特别长。一般屋檐要向外延伸以便把屋顶的雨水接出来,所以房子出檐的四边是最大的,称为宇,所以“宇”指的是房子最大的边缘,进而延伸为空间的无边无际。

“宙”字下面是“由”(《说文解字》中没有“由”字,学者多认为“由”是“甾”)。这个“由(甾)”表示什么呢?我们编一个筐子就懂了,“由(甾)”字像由竹编成的筐子,筐子一般是从底下往上编的,房子的柱子也是底下大,上面细,从大到小,从低到高。所以“宙”的意思是由下到上、由大到小的延伸,进而表示时间的无始无终。

所以宇宙的“宇”指的是一个最大的空间,“宙”指永恒的时间。“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总和。

弄清楚了“宇宙”,再来看看“洪荒”。洪水的“洪”是三点水加上“共”,指的是很多水汇聚而成的大水。“荒”字上面是草,中间是“亡”,亡表示什么都没有,最下面的部分表示一个很大的水流,水流把地面上所有的东西都冲光了,所以我们叫荒漠、荒地。中国的大禹治水、西方的诺亚方舟,讲的都是创世之初的洪水时期的故事,全世界有一百五十多个国家有洪水传说。

所以“宇宙洪荒”讲的是在无限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组合的宇宙中,人类的起点是一片洪水,洪水走了以后留下了一片荒茫,人类在一片荒茫中勤耕苦作,繁衍生息,千万年来形成了我们今天这个样子。

因为讲的是《千字文》,如果你连“天地玄黄,宇宙洪荒”都没有弄清楚,那下面的内容就没办法讲了,所以这句内容我们讲得比较仔细。再往下就涉及了具体的宇宙天体和大地上的各种东西。比如“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日”字就是画一个圆圈,中间一点表示太阳;“月”则是半个太阳,因为月亮经常缺一点。“盈”字下面的“皿”代表的是一个盛放东西的盘子,盘子里装满了东西叫“盈”。

“昃”的意思是太阳往西边偏了,小篆字形像太阳西下落到了人的一侧,“昃”的构字方法好朴素。太阳早晨在东边升起,中午在正上面,一到了下午它就往西边偏了。

“日月盈昃”指的就是太阳有昃时,月亮有盈时。就是我们说的人生有圆满的时候,也有缺憾的时候,运气有正时也有偏时,任何事情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事物发展到了顶点就会发生变化。

“日月盈昃”造成了“辰宿列张”。“辰”这个字形也是很好玩的。“辰”的甲骨文像在蚌壳上装一个手柄,因为最早的时候没有铁器、铜器,只能在地上捡一块蚌壳往里边去插上一根棍子用来翻地,这个字逐渐写成了“辰”这个样子。“辰”的字形漂亮,它是“文”,还不算是“字”,所以“辰”构成了很多今天比较熟悉的字。

比如说早晨的“晨”,早上七点到九点这个时间段,是人起来下地去干活的时间,正因为这个时间是要干农活的,所以这段时间叫作辰时。所以“晨”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辰”。农业生产的“农(農)”也从辰。

农业耕作要看天,古人用天象指导农业耕作,所以我们把天上的星星都叫星辰。“辰宿”就是指星星在天上住着,它们一个排着一个,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样子,在天上排成二十八宿。古人通过观察二十八宿的变化规律,用它来指导地下的农业耕种。

一年四季庄稼收成各不一样,于是在“辰宿列张”后面接的是“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寒”这个字也很有意思。古人太聪明了,他们怎么表示寒冷的感觉呢?

“寒”字上面是宝盖头,表示在房子里,房子下面有一个“人”,这个“人”太冷了,所以四周都垫上了厚厚的“草(屮)”,甚至他的脚底都结了“冰(仌)”,古人用这个意境来表示“寒”。“寒”不是简单的冷,“寒”还表示一种感觉,比如你坑了我一把,你好让我寒心啊!寒心的时候可能是六月,它跟温度无关,跟感觉有关。

“寒来暑往”形成了一年四季的轮转,“秋收冬藏”指的是春种、夏苗、秋收和冬藏。

随便一个字都能看出我们古人的智慧。比如说“收”,“收”左边是“丩(jiū)”,像两个物品纠结在一起;右边是一个反文旁(攵),小篆字形像一只手拿一个工具在干活。凡是把散落的东西汇拢在一起都叫作“收”,满地撒的是麦子,然后我们用收割机去把它汇拢,这个动作就叫“收”。

02 地道

说完天道,接下来我们说说地道。地道讲的就是大地上的自然万物,比如蔬菜等植物的生长。我们选一些植物来讲一讲。其中有一句叫作“果珍李萘,菜重芥姜”。

“果”和“李”非常好玩。“果”的古文字写得好清楚,字形像一个树上长了一个大果子,果实都是结得比较大。“李”也是果树结出的果实,但它指的是树底下结的小果。起初可没有桃李这么细的品种划分,只有果和李这两种,果指的是树顶上的大果,李则指树底下掉的小果。

“李”后来为什么变成姓氏呢?我们说点题外话,《史记》里边也专门讲过这个故事。话说在尧舜的时代,有一个大臣叫作皋陶。这个皋陶是中国司法之父,专管刑法,所以他也叫大理。后来我们也把这个职位叫作大理寺正卿,大理就是处理各种法律事务的人。

“理”字左边是“玉”,不是“王”,右边是里面的“里”,一个玉好不好要看里边的纹理怎么样。按照规律和条文去做事就叫“理”。所以我们常说做事要有理,不能没理,意思就是顺规则而为谓之理。

因为皋陶的职位是大理,所以他的手下和后人都以“理”作为家族的姓氏。理氏后代中有一个人叫理徵,这个理徵曾经在商朝时期,也是跟他的祖宗皋陶一样,是个大法官。他在工作中得罪了商纣王,商纣王想杀了他全家。幸运的是,理徵的夫人带着他的孩子逃了出来,母子俩靠吃野果为生,为了躲避追杀,这个孩子就以李为姓氏,不再姓理了。说到这我们可以看出,学习《千字文》不仅仅是背诵这几个字,我们还可以从中了解特别多的历史文化知识。

03 人道

说完天道和地道之后,再来说说人道。人道从哪里说起呢?人道从远古以来的三皇五帝开始说起。

“龙师火帝,鸟官人皇。”这一句,“龙师”说的是伏羲,“火帝”就是炎帝。再往后“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坐朝问道,垂拱平章”。这几句讲的就是王朝的更替。夏朝的暴君桀,被商朝的汤王给推翻了,商朝的纣王又被周武王、周文王给推翻了,西周再往后是春秋战国,至此朝代一代代更替。《千字文》用非常简单的言语把这样一段漫长的历史给贯通梳理了出来。

以上是《千字文》的第一部分——天地自然之道。梳理完这部分内容等于我们把上古史简单过了一遍。

四、《千字文》之二:人伦修养之方

接下来是第二部分——人伦修养之方。人在社会里要跟各种各样的人发生关系,这里边就体现了人的修养,如果人伦关系都能处理得很好,社会就会和谐。反之,如果人伦关系处理得很差,那社会中就会发生重大冲突。

01 基本准则:四大五常

第二部分的第一句话是人类修养之方的总纲,叫作“盖此身发,四大五常”。说的是和别人展开交往交际时,有“四大”和“五常”必须要遵守,这“四大”和“五常”是一个人人伦修养的基本准则。

“四大”是地、水、火、风。什么意思呢?就是要尊重大自然,没有地,不能种庄稼,也就无法生存;没有水,人没有喝的就会渴死;没有火,人就会变成野兽,只能吃生食;风其实就是气,就是空气。没有这些基本的东西人是不能生存的,所以我们说人伦关系,不仅仅是人和人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天人合一,也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天人合德,我们不能破坏大自然,这其实到今天还是个问题,现在叫作环境问题。

那“五常”是什么东西呢?“五常”就是我们经常要遵守的五种关系,分别是君臣、父子、夫妇、昆弟和朋友关系。首先是君臣关系,今天又叫上下级关系,一个人不管在哪里,都有一个上级和下级的关系问题,动物也有上下级关系,狮子还有狮子王。所以人首先要处理好上下级关系,在古代就是君臣关系。古代所谓臣子对君要忠。

父子关系也泛指亲情,这个“父”包括母亲、爷爷、奶奶等长辈,父子关系现在说得更多的是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关系。中国人特别讲究宗族血脉的相传,讲究孝道。“孝”上面由“老”字省略而成,下边是“子”。不要把孝的意思搞错了,孝不是说儿子要绝对服从老子,而是长辈在年轻的时候生育了你,他把你养育成人,所以等他老了,你有责任去赡养他,所以子承老,谓之孝。

第三种关系也就是“五常”最中间一个关系——夫妇关系,也就是男女关系。男女关系是一切关系的基础,没有男人女人的结合也就没有父子君臣的关系,更没有朋友关系了,所以把男女关系也就是夫妇关系放在最中间,夫妇关系是一切关系左右延展的基础。

在古代的昆弟就是兄弟,因为古代的孩子多,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进学校,也没有那么多和外面的世界打交道的机会,人的品格都是在兄弟姐妹中间养成的,所以兄弟关系在古代很重要。长大成人后进入社会,社会上的一切人的关系都可以算是朋友关系。

一个人如果能把这五种关系都处理好,那这个人是很容易成功的。如果这五种关系,其中一种没有处理好,都会带来非常多的麻烦。

所谓“人伦”,“伦”字左边是单人旁,右边是“仑(侖)”。“仑”的小篆字形像竹简按顺序编起来的册子,表示人和人之间、辈与辈之间都是有讲究的。任何情况下人都是有伦的,就像竹简编的册子一样,它是有序的。

在《说文解字十二讲》中,我们讲过数字“四”最早的样子,“四”本来原来用四横(亖)表示,但四横太长了,写起来不方便,于是就把“四”拿来表示“亖”。“四”本身指鼻孔,字形就像两个鼻孔。用来表示数字“亖”后,就加上三点水(氵)写成了“泗”来表示与鼻孔有关的意思,涕泗横流的“涕”是眼泪,“泗”是鼻涕。

古人认为孝就是忠的基本,忠是心在其中。我们叫忠于职守。所以有人误解说忠就是对皇帝个人负责,其实不是这样的,忠是对皇帝安排的事情负责。我们常讲一个人不忠,其实就是指他不把自己的职业,不把自己的工作当事,这是不可以的。

以上说的这些是五伦所包含的一些基本品德,在这些品德里边再扩展,要讨论的就是人与人要怎么打交道,怎么把五伦的关系搞好。其中有一句叫作“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能”也是个很有代表性的字。

“能”字的小篆字形就是一头熊,上面是熊的嘴,熊的嘴比较大,下面是熊的脚。熊所处的纬度(大多)比较靠北,而且它有两个比较重要的能力,第一是耐寒,第二是耐饿,所以熊是非常有耐力的。熊掌那么厚,很难弄破它,于是逐渐用表示动物熊的“能”来表示能力。

但问题来了,总用来表示能力,容易和最早表示动物的熊的意思相混淆,怎么办呢?在“能”字下面加上四点底表示“熊”,这四点底其实是火,所以“熊”还可以表示火燃烧很旺,也就是我们说的熊熊大火。

要说明的是,四点底的字基本上都表示火,比如“煮”“烹”“蒸”。当然除了“燕”,“燕”的四点表示燕子的尾巴。

为什么要挑这个字来讲呢?通过这个字想告诉大家,汉字在发展的过程中,它还要不断去调整,“能”原本指动物熊,借去表示能力了,那“熊”原本的意思怎么办?那就再形声一回,再加一个火,既表示熊这种动物,也表示火燃烧旺盛。

02 修养方法

我们接着往下看。中国人讲修身,德性和才能都得修,不能修单一方。《千字文》中有一句“德建名立,行端表正”。要说清楚德是什么,先要说清楚道是什么,两个字合起来叫道德,其实是要分开讲的。

首先什么是道呢?道是天道,就是唯一的一条路。“道”的字形很好看,里面这个字是“首”,“首”代表“头”;左上部念“彳”(chì),左下部是“止”,代表的是脚板,合起来就是“辵”(chuò),这个“辵”一写快了就是现在我们常写的走之底(辶),“辵”表示脚在路上走。那走的路是什么样的路呢?结合“首”的意思,道就是一条头朝向的路,叫作必由之路。

必由之路就是大自然规定你必走的路。道理很简单,比如说你现在要去北方,你的头只能朝向北方,如果你要去北方,但偏要把头朝着南方,这叫南辕北辙。所以“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天”是自然,“道”就是自然规则。遵循自然规矩,你就顺;违背自然规则,你就坏。所以《周易》经常讲天人合德或者天人合一,是要你按天道行事。天道是热,你就减衣服;天道是冷,你就加衣服。有人说这么简单的事谁不会呢?但是常常就有人不按规则行事。

“德”也是有一条路,指的是一条直路。为什么这么说呢?看看“德”的字形就知道了。“德”的右上部分是一只眼睛和一条线,类似枪打靶的准心原理。两点可以连成一条直线,所以右上部分今天写成了“直”。“德”字的右下部分是“心”,连起来表示把心走直。

心之直路谓之德。一个人的心不正,我们叫作缺德,一个人心正,我们叫作有德。人的德要指向天道,德是人选择的,天道是自然的规律,不以意志为转移的,人的德要合天道的话,这个人叫有德,这个人的德行不合天道,叫缺德。

比如说上天有好生之德,上天希望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有平等的生存空间,但是有人偏要剥夺别人的生存空间,你说这是不是缺德?所以“德建名立”可以这样来理解:天道爱护大众,如果你做事为了大众,大众就记住你;如果你是个坏人,那么你建的名就是个恶名,我们叫臭名昭彰,遗臭万年。

《千字文》里边的很多内容对我们今天做人、做事以及品性修养都还是非常有用的。下面我挑一些有意思的字讲给大家听。

我们从“虚堂习听”的“习”开始说起。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了以后去认真复习就会快乐吗?我有一次遇到了一个小学生,在讲课的时候举手问我说:“万老师,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什么我学了,也复习了,却一点都不快乐呢?”我告诉他理解错了,这句话不是那个意思。

什么叫“学”呢?“学”的繁体是“學”,上面的“爻”指的是知识,《周易》里面的“爻”指的就是没有文字之前的知识。底下的“子”表示孩子,中间的“冂”表示有块布把孩子和知识隔开了,还没开始学知识的孩子叫蒙童,那谁去把这块布给他揭了呢?当然是老师,“爻”两边的部分像老师伸两只手把布揭开,让下面的孩子与知识接触,右边还有“攴(pū)”表示老师手拿教鞭的特征,这就是“学”。

所以“学”不是简单地读书,这里面有老师教也有学生学,有各种师生之间的交互。“教”字的小篆就是在“學”的基础上减少了隔开孩子与知识(爻)的布,孩子学会了以后就叫觉(覺)悟,“觉(覺)”上面还是学字头,下面是看见的“见”,表示孩子看见知识了,学懂了。

孩子看见知识就算了吗?觉悟了还不够,要“学而时习之”。“习(習)”这个字非常清楚,下半部分不是“日”,是“白”,上面写有两个羽毛。《说文解字》说:“习,数飞也。”小鸟生出来以后,它是不会飞的,鸟妈妈等小鸟的羽毛长好后,把它衔到一个高处往下飞,一次学不会,就两次。

所以“学而时习之”指的是老师教、学生学,学明白了有觉悟以后,还得反反复复实践。所以这个“习”它还有实践的意思,不仅仅是复习的意思,我们又叫实习、见习。

下边有一句叫“切磨箴规”。这句话出自《诗经·国风·卫风·淇奥》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都是讲制玉的方法。首先面对一块玉石,你要把它用刀切开,切开了以后,拿两个石头交叉地磋,磋出个平面来,然后拿磨刀石不停地磨,磨完了以后还要用錾子一点一点去琢。学习也是这样的,要在实践中不断精进、打磨。

第二部分人伦修养之方的内容,我们从人和人相处要遵守的四大五常,讲到了个人德行和能力修养的方法。在社会上,要把人做得有一定的档次是极为不容易的,其中有很多需要学习和领悟的地方。我这里只是做一些简单分析,主要还是从中挑一些字来讲一讲,关于《千字文》更深入的精神内涵,大家可以再去仔细看书。

五、《千字文》之三:文治武功之盛

第三部分是文治武功之盛,它写出了历史至今的都城、宫殿、典籍文化等的盛况。这个部分一共有三十句,每句八个字,从“都邑华夏”一直到“岩岫杳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01 都城宫殿

首先是“都邑华夏”,“都”就是都城、大都,北京叫首都。“邑”指的是封邑,“邑”字上面是个框框,底下是跪着的人,有人臣服的地方叫作“邑”,所以“邑”是指封国或封地。

这句话的关键是“华夏”。“中国”这两个字,早在周代的青铜器里就已经出现了。但是那个时候“中国”的意思是在华夏之中,是指洛阳盆地这一块地方,也就是说,“中国”指的是一个居中的地域而不是国名。以前每个朝代都有朝代名,比如秦、汉、唐。那“华夏”指的什么呢?我们看看这两个字的字形就知道了。

“花”和“华”一听读音就知道它们过去是一个字,“花”是名词,“华”是形容词,表示华丽。小篆字形像一束垂立的玉兰花。

我们再看看“夏”,“夏”的小篆字形像一个双手叉腰、正面而立的人形,上面是人头,中间是人身,下边是两只脚。指的是处于中原地区的人。

“华”“夏”这两个字放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呢?华夏就合在一起指我们这个大的民族。后来还有一个词叫中华,其实中和夏是一个意思,都是指是中间区域。

“都邑华夏”后面是“东西二京”,关于“东西二京”是哪二京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周朝已经有了两个京城,西周的都城(之一)是镐京,后来周平王在洛邑建立成周,所以当时已经有西和东两个京城了。还有人认为后来的历代都城要么在长安,要么在洛阳,也是一东一西两个京城。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具体的说法,历史就是不断发展的,没必要把它说死了。

“东西二京”之后的内容讲的都是宫殿建设,我们在这里特别把“宫”和“殿”这两个字讲一讲。

首先是“宫”。“宫”开始的时候指的就是相连的窑洞,后来被用到京城皇室的建筑去了。表示房间的字就变成了“室”,“室”的“宀”下面是“至”,晚上要去的地方就是内室。“室”一定处于比较靠后的地方,前面的称为“厅”“堂”“殿”,因为“至”表示顶端的意思。

“殿”这个字看着比较难,其实挺好理解的。“殿”的左上部是“尸”,这不是指尸体,古人的“尸”指的是一个七八岁的男孩,在祭祀那天,这个孩子会屈膝坐在去世的长辈的方位,代替亡灵接受祭拜,“尸”就是一个坐在高高的凳子上的人,下面的“丌(jī)”指人坐在凳子上的部位,“几”是案几,通俗说就是高脚椅。“尸”后来也经常用来表示人,比如人坐在一个高几之上,这个字就是我们今天的“居”,只是我们把底下的“几”写成了“古”。

所以“殿”字下面加个“肉(月)”,就是“臀”,也就是人坐在凳子上的身体部位。中国古代的大殿、殿堂,总是给人一种非常稳重庄严的感觉,和一个人坐在大凳上的这种稳当的感觉是一致的。“宫”可以是后宫,“殿”一定是前殿,一定是大殿,像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还有保和殿,都是前面大殿。

02 英才之众

接下来我们讲英才之众,这部分内容从“磻溪伊尹”到“驰誉丹青”,主要列举了历史上著名的君王和文臣武将,比如孔子最尊崇的周公旦、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短短的十句内容,介绍了有十五位名人的丰功伟绩。

“磻溪伊尹,佐时阿衡。”磻溪讲的就是姜太公,周文王曾经在磻溪拜见垂钓的姜太公;伊尹是汤王的大臣,他辅佐汤王成就功业消灭了夏桀。“奄宅曲阜,微旦孰营”,微旦就是姬旦周公旦,周公后来封在曲阜,所以叫作“奄宅曲阜”。这一段内容把历史上的这些人物以四字一句的形式串起来了,把历史线索梳理得既简洁又清楚。

在周公之后还有齐桓公,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是春秋五霸之一。秦汉时期列举的是商山四皓之一的绮里季。汉惠帝刘盈是刘邦和吕雉的儿子,他比较懦弱。刘邦在位时很喜欢戚夫人,想废了太子刘盈,让戚夫人的儿子做太子。于是吕后请张良出个计谋阻止此事。张良来到商山,请了四个白发飘飘的人去辅佐太子,其中就有绮里季。刘邦曾经想请他们下山,但他们不想干预尘世所以拒绝了。有一天刘邦上朝,忽然看到太子身边有商山四皓辅佐,于是他跟戚夫人说:“如今太子羽翼已成,商山四皓都来辅佐他,我怎么敢废他呢?”

“绮回汉惠”之后是“说感武丁”,指的是商代的武丁中兴时候的谋臣傅说。后面还有白起、王翦、廉颇、李牧,他们是战国四大名将,这些人的事迹天下闻名,我们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我们说一说其中有趣的字。其中有一个字是“谋臣傅说”的“说”,这个字在这里读yuè,我们今天写起来就是“说话”的“说”,其实古人表示说话不用“说”,而用“曰”。“曰”是一个口,口里有气出来,表示人在张口说话。我们从来都说“子曰……”,没听说过“子说……”,说明孔子的时代是不用“说”这个字来表示说话,而是用“曰”来表示说话。

那个时候“说”字表示什么呢?我们看“说”的右半部分,首先是一个“口”,下面“儿”表示人,上面的“八”表示人说话时冒出的口气。合起来指一个人很高兴,张着嘴往外唱歌和说话,这个字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兑现的“兑”,所以“兑”最开始是高兴的意思。后来高兴了以后说话就加上言字旁表示“说”,加上竖心旁表示情绪喜悦的“悦”。

我为什么把这个字拿出来讲呢?因为这个字不仅仅是一个声符结构的问题,它还体现了汉字在不同的时代的使用过程中的历史发展。

03 土地之广

刚才我们聊的都是英才之众,下边来到了土地之广,比如“昆池碣石”“钜野洞庭”“旷远绵邈”“岩岫杳冥”,说的都是我们华夏河山的壮丽美景。我们从这里也能找到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字。

比如“岩岫杳冥”的“杳”,“杳”字上面是一个“木”,底下是一个“日”,表示太阳掉到树底下去了,所以看不见了,黑了,我们有个词叫杳无音信。那太阳没有掉之前是什么呢?太阳在树顶上,这是杲杲日出的“杲”。古人的造字创意还是很有意思的吧!

到此,我们讲完了《千字文》正文的第三部分——文治武功之盛,这部分主要讲我们中国文化中的建筑、人物和美景。

六、《千字文》之四:治家安身之理

接下来我们从国回到家,讲讲最后的第四部分——治家安身之理。国家国家,家是国的基础,我们可以从这部分中窥探到古人在家的日常起居、处世为人以及生活常识。

01 为人处世

我们先从根本的说起,中国的治家首先就是农耕,所有的家庭都跟农耕有关,所以第一句就是“治本于农,务兹稼穑”,强调农耕对于古人的重要性。往后“庶几中庸,劳谦谨敕”这句话中的“谦”和“中庸”,我想重点和大家说一说。

什么叫作谦呢?首先看“秉”的小篆,像一只手拿着一只禾,所以秉有拿的意思。那一只手拿两个禾呢?就是“兼”,兼而有之,这个字造得有多好。

什么叫兼而有之呢?你永远只想把禾苗都拿到自己家去,你就会伤害别人。两人关系处理得好是“仁”,两人之间达成双赢就是“兼”,表示我们俩的交往,你和我都有收益,这个叫“兼”。

还有一个理解角度是我们处理事情要兼听则明。比如两个人打官司,法官不能只听一方的言论就做判断,而是要把两方的意思都弄清楚。所以舜非常受人敬仰,因为他总是善听迩言,周围的人的话都听一听,然后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把兼听的东西表达出来叫作“谦”。我们以为“谦”就是一味低头、低下,这是不对的。“谦”是兼顾,我们叫作该出手时出手,不该出手不出手,在该出手的时候一定出手那才叫“谦”。谦和中庸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

“庸”字上面是“庚”,“庚”字像一个吊着的钟,钟下有根绳子左右摇摆,这根绳子最终会处在中间位置。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中庸就是用中。我认为中庸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把每一件事情处理得恰当、适当。

中国哲学里,“中庸”这个概念是非常有意思的,它的概念跟谦虚的“谦”其实是同一个概念的变化。《周易》有六十四卦,其中地山谦即谦卦是一个三吉三利、六爻皆美的卦,一个卦有六个爻,这个谦卦居然六个爻都是好的。所以一个人有谦德说明他是非常厉害的。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是一个人不跟人家硬争,该让的时候让,该进的时候进,那么天下就没有人能够跟他争。

02 饮食起居

之后的篇幅中有很长内容在讲古人饮食起居要遵守的各种规范和礼仪。比如对老人应该怎么做,屋子的蚊帐应该怎么摆,给人家行礼手足应该怎么摆放……这些都是生活中具体的东西,我们也从里边找一些字来了解。

这里有一句“易‘车酉’攸畏,属耳垣墙”,我们重点说说这句话中的“易”字是怎么回事。

《周易》的“易”是一个象形字,“易”就是蜥蜴。我们知道有一种蜥蜴有一个非常大的本事,如果它所处的地方是绿的,它马上把自己的皮肤变成绿色;这个地方是褐色,它也把自己变成褐色。

“易”取蜥蜴善于变化之意,也有人说“易”的甲骨文像两个杯子倒水的样子,不管怎么说,两种说法都是变化的意思。

生生之谓易,不会变通的人活不了。人每天都会遇到困难,我们在世上就是在解决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条路走不通就换条路走,这个方法不行就换另一个方法,这个活法不行就换一种方法去活。这是解字过程给我们带来的启发。

生活起居规范讲完后,接着讲到了很多古人觉得值得学习的贤达之人。“布射僚丸,嵇琴阮啸”这一句就包括了吕布、宜僚、嵇康、阮籍四位历史人物,后面还有蒙恬、蔡伦、马钧等等。除了男性还列举了一些女性人物,比如说西施、毛嫱,这些卓越的女性也为社会做出了最大的贡献,此处不一一列举。

到这里《千字文》已经接近尾声了。最后在结束前,作者话锋一转,从具体的贤达人物又回到了宏大的历史洪流之中,他说“年矢每催,曦晖朗曜”,意思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日月不停往前走,催着你发愤图强,让你的人生有了光辉。

《千字文》全文以“谓语助者,焉哉乎也”作结,意思是之前的内容说的都是实词,别忘了还有几个虚词,就像我们说的“也”“乎”“者”。

这个周兴嗣真的太聪明了,他一晚上能把这么复杂的一千个字整理成如此庞大又井井有条的内容系统。我们只能是提纲挈领,帮助大家梳理出贯穿《千字文》的一条主线。

回顾一下全文,它以宇宙天地开篇,气势非常宏伟、壮大,随后引领我们走向一场恢弘的华夏文明的旅程,这些历代的圣贤创造了辉煌的文化,他们技艺精湛、品德高尚,传至千世百世。《千字文》这一千字的鸿文能够探源理流,若立古今之语,所以我们称它:“大哉!绝妙文章。”

好了,《千字文》的内容极为丰富,我们按照天地自然、人文修养、文治武功以及治家安身的顺序讲完了。如果你觉得有所收获,可以点击右上方的分享按钮,将这本书分享给您的家人和朋友,谢谢大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686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668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16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736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847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043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129评论 3 41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87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318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645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777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470评论 4 33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126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61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95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589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687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