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绝对值得一字一字读出来,一段一段认真地读完,然后想翻向下一篇的时候,没有了。
真的没有了,而且永远不会有。
因为这本书的作者保罗已经逝去了,安息在另一个世界里。这,真是让人很痛心万分惋惜的事情。
这本书看完后,和每个既定的周六一样,行走在送儿子去下棋的路上,我的思绪很乱,正如代序所写:世间多少人绳营狗苟,甚至心怀鬼胎,却一生平安,健康自得;而这位医生,优秀高尚,绝症之下还不忘救死扶伤,却被恶疾缠身,生死难料。这世界的公平何在?
而我还想补充些:有多少人陷在行尸走肉或觅死寻活中虚度年华,可他们浪费的不想要的光阴对这位高尚的医生来讲却是如此的弥珍可贵。如果再给一年的时间,这本书肯定可以更加的丰满,可以不要这么匆匆地这么多留白。这人世间的公平又何在?
I can't go on. I will go on. (我无法前行。我仍将前行。)
保罗是斯坦福的天才医生;获得斯坦福大学文学和生物学学士,文学硕士;剑桥科学史和哲学研究硕士;耶鲁大学医学博士;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协会的最高荣誉获得者。
这不是活在当下的鸡汤,也不是励志的传记,更没有提及36岁的他为何患上绝症(万分之零点一二)的忠告。(P.S. 文中说到:智慧的高峰,便是生活的活在当下)
但是却为何为伟大高尚提供了一个参考系,何为人生的意义提供了一个参考系,也为如何面对死去提供了一个参考系。
——————————————————————————————————————————————————————————————————————
保罗曾斩钉截铁地认为自己不会成为医生,然后书中一句话让他陷入深深思考:
思想不过是大脑运转的产物。
强烈的求知欲让作者非常认真地去想探究,是什么让人类的生命充满意义?文学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而神经系统科学则探索大脑最为优雅的规律。
是什么让人类的生命充满意义?
人类的关联性加强了生命的意义,这个过程存在于大脑和身体里,也受生理原因的驱使,可能会打破也可能会失败。
语言,作为人类关联性的纽带之一,作者把他视为几乎超自然的力量,这个存在于人与人之间,让我们那一厘米厚头盖骨下隐藏的大脑沟通共享。也只有人与人之间,一个单词才会有意义;而人生的语言(包括激情、饥饿、爱),一定是通过某种方式,与神经元、消化道和心脏的跳动产生联系,不管这联系多么错综复杂。
所以保罗从科学的层面,去追求去攀登人生意义之源头的高峰;去看看生理、道德、文学和哲学是否在那里相融交汇;去真正去理解“生理与精神并存”。
所以作者决定弃文从医;他认为直接体验才能面对生与死的问题有实质性的道德意见。
在拿到了文学硕士而从头开始学医时,作者只是以幽默的叙述方式讲了他如何省房租,并没有提及期间的艰辛及努力,要恶补化学和物理,要和时间赛跑,或许是因为真正的兴趣,所以强烈的求知欲让作者没有体会到辛苦,只是一步一步往前与时间竞赛与自己赛跑。
……
.......
.......
然后作为医生的保罗,的确是让很多人起死回生,也见证了很多的无力回天。文中提及一个孩子长了很大的脑瘤,在面对这样的麻烦时候,也就真正遇到了集合了生命、死亡与意义的问题,这也就有着哲学和生物学上的双重意义。
人类是生命体,遵循自然法则,很遗憾的是,这些法则就包括一条:熵总是在增大,生命是无常的。疾病,就是分子的顺序打乱了;生命的基本要求是新陈代谢;而死亡,就是新陈代谢的终止。
高强度的工作,常常累得眼眶泛泪,脑袋生疼;工作时精神百倍,一走出医院回到家则瘫倒在床。同时,还得确保自己不能犯错,或者保持正确的判断;是否以牺牲病人最在意的功能而仅用来维系生命,又或者手术失败的愧疚感。
保罗说他之所以选择医疗事业,部分原因是想追寻死神:抓住他,掀开他神秘的头蓬,与他坚定地四目相对。神经外科对于作者的吸引,不仅仅在于大脑与意识的交缠,更在于生与死的纠葛。在生与死的空中间,能让作者找到一个舞台,不仅能凭怜悯和同情采取行动,自身还能得到升华,尽可能远离世俗所谓的物质追求,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是直达生命的核心,直面生死的抉择与挣扎。
保罗以医生的身份常常在生与死的临界中游走,不过面对的是他人的生命,在生与死的抉择中也尽量去引导病人以及家属去关注生命的意义,尽量去保留生命中最有价值尊严的部分,给病人,首先是人的最高意义的人文关怀,同时也是道德上的意义。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还是挺难的。
毫无疑问,保罗在这方面做出了表率,也给如何定义高尚给了个参考。
———————————————————————————————————
To be continu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