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之234)
1995年,土生土长在武汉的我,是一个单眼皮、爱笑的18岁姑娘。就读于一所位于武昌,名为“武汉市仪表工业学校”的中专。
我是第一代独生子女,父亲是名退伍军人,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母亲在一家工厂的医务室当医生。一家人住在汉口的一栋老旧的40平米的小房子里。
市场经济的浪潮袭来时,母亲的工厂倒闭了,她下岗了。她一直在想办法打工,先后做过保管、护士、卖过家具、销过图书,但是每样活都做不长。家里主要靠父亲一人的工资,供一家人的生活和我读书,显得格外紧张。
为了贴补家用,我父亲接了个小活,帮别人公司向全国各地寄招生信息。晚上,我们一家三口开始在家进行流水作业:我在厚厚的电话薄上面找单位地址,然后写在信封上;父母折好招生信息纸,往写好的信封里放,然后用熬好的浆糊封口,完成一个信封可以赚3分钱。开始一家人没有经验,一个晚上也做不了多少,慢慢地琢磨出了最快捷高效的方法。最多的一个月赚了一千多元,那是当时的一笔巨款,一家人特别开心。虽然这份美差不是常常有,但是一家人齐心协力,虽苦犹甜。
那时,武汉三镇的交通还不够便捷,因为隔着长江,过江的主要工具仍然是15-30分钟一趟的轮渡。我从汉口到武昌上学,可谓舟车劳顿。早上步行到车站,先坐几站公交,步行到码头,坐轮渡到武昌,再从码头走到存放自行车的点,骑自行车到学校,路上要花费两个小时。遇到刮大风、起大雾,轮船停航,则要绕长江一桥、转三四趟公交车去上学。
那一年,武汉长江二桥终于正式通车了,从我家附近有一趟公交车,可以直接到武昌,步行几分种就可以到学校。单趟车程不到一个小时,省时又省力,那份愉悦可想而知。
中专的学习比较轻松,平时不爱打扮、也不爱看电视的我,业余时间最大的爱好就是写作。我喜欢写信给小学、初中的同学,还结识了几位笔友,鸿雁传书、笔下生辉是一件最让我有热情的事情。
写信之余,我开始尝试用笔名“月儿”写诗。从16岁到中专毕业,几十首小诗记录在小小的笔记本里,是那么的真挚而温情。
一次成功的竞选后,我成为了校学生会的宣传部部长。在办好校刊之余,我开始筹办学校里的第一本诗集。得到支持后,在全校范围内,发布了征集公告,经过几轮筛选,最终入选了27首诗。请校长题词,征集诗集名字、招募文字和美术编辑,一切进展顺利。
当时学校的条件很艰苦,用的是那种比较薄的印卷子的A3白纸,再裁剪成B5大小的诗集;没有电脑打印设备,只能用篆刻用的篆刀来刻版,然后再用油墨机来印刷。从筹备到印刷、装订完成,一百多本崭新的诗集《仪校诗集锦》终于问世了。虽然足足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但是编辑部的小伙伴们都很欣喜。
为了奖励投稿者,我们在操场上进行了“义卖”活动。那天校园里沸腾了,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三元、五元的零花钱,买诗集来欣赏,校长和老师们也夸奖我们的壮举。
诗集里有一首我的小诗《心要远航》,我最喜欢的一句是“不管天有多高、地有多长,都要相信自己能拥有阳光。
即使有千种理由让你忧伤,也要为自己万次欢畅!”那份激昂,一直回荡在我年轻的心中。
那年春节前,不识谱的我一边哼唱,一边尝试写歌词,终于写出了人生的第一首歌《伴你远走》。歌词是这样的:
“人生总会有孤单寂寞,不要怕不要躲,勇敢地接受。
世界告诉我,要爱生活,顽强的顽强的努力去拼搏!
把我的心,把我的情融化那冷漠,
把我的爱,把我的歌陪伴你远走!”
在班上的春节晚会上,我满脸通红地为同学们唱了这首歌。那天的掌声很热烈,那天的我沉浸在自己的歌声里……
谁的青春不期待爱情?18岁的我,也懵懵懂懂地向往着。我喜欢上了班上高大帅气的男生,因为他喜欢紫色,我也同样爱上了紫色。
于是偷偷写了一篇《紫色的偶然》,将青涩写到文字里:
“偶然与你交谈,知道你深爱紫色,没有问其原因,只把它记在心底,一个紫色丝带编织成的手镯送到你的手里,我看到娃娃般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紫色的手镯,偶然的相逢就构成了我们的故事。故事虽然刚刚开始,我们就如同认识了好多年,每天总有说不完的话……”
那是一段没有结局的短暂情感,但“紫色的偶然”这个网名我一直使用至今,算是对青春的美好回忆吧!
感谢那段青葱岁月,让我从此与文字结缘,走上了文学相伴的道路,并一直追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