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海口的天气阴晴不定,晨初微凉,早上,晴朗,白云与蓝天和谐,中午艳阳,离了空调即感觉不舒服,下午的时候必然有一场大雨,其势猛,其雨急,大音伴大雨,没有淅淅沥沥的矜持,只有噼里啪啦地猛砸,给这个城市快速的降温和冲刷,傍晚就是最舒服的时候了,雨停了,空气湿漉漉的,洗过的天空澄澈,天蓝得难以置信,干净伴随微风,能吹却一天的疲劳。我便好奇地骑车单车,绕着东湖溜达一圈
最近加班颇多,常规回窝都在十点,(在外,我不太愿意用家这个字,家中应该是有亲人的,没亲人的地方只能是窝),我过得太自由,也过得不自由,尽管一无所有,我还是讨厌唯唯诺诺,只想脚踏实地为自己做点事,却又困在自己的梦里,听不进去家人的劝,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自残自虐,这是我对自己的定位。 27岁了,04年离家走读,我本以为是走走,15年过去了,越走越远,再也回不去了,昨日工作正忙的时候,接到了一份蛋糕,心念电转间,了知你的关心,我们的生日互差了一个月,认识15年,自是一切心有灵犀,文字是多么苍白无力,多远的距离,自是敌不过一份惦念。
曾经,端午受外来文化冲击,在城市里消寂过一些时日。近几年,上头有意扭转,百姓买账,这个传统节日声息又慢慢在城市的上空飘荡开来。若是在老家,这节日的声息早已铺张开来了。大人们早已找好各色的线,在小腿上挫起了花花绳,孩子们手脚上戴着各自炫耀,别有一番得意,大点的孩子会折一些柳树枝插在房门的两侧,我记得那年小学的时候,我们几个把邻居家小柳树枝都快扳秃了,捋下柳树皮编草帽,给学校的门窗上插满了树枝,当然最后免不了一顿打。还有就是吃粽子了,具体怎么弄到现在都没有学会,只印象中记得粽子等于太太,太太是个很老,辈分很大的老人,那时候粽子就是好吃的,只有她老人家会弄,用糯米还有红枣,最后就整出了好吃的,给我们一人块。划龙舟、吃粽子应是端午标配,但不是所有人的端午都能“达标”,比如我老家的黄河水急又深,,划不了龙舟,农村也人少,没有这种组织的条件,长这么大还没见过哪里划龙舟。
古代乡民,过端午是农历初四。究其原因,那时是为了避匪患,无奈,初四提前把粽子吃了,然后住进山林。时日久了,形成传统沿袭下来。至今不改。在农村很多地方就是初四过端午,是为了记住曾经的痛,但这痛只要记在心里,每逢端午,还是得笑出爽朗声。屈原的献身,先辈的躲藏,这一切的付出不就是为了过上更好的日子,何必苦着脸。如今,买几个甜丝丝香喷喷的糕饼当然不是事了,高速的发展早已没有了那份乡情,倒是十分念想曾经不屑的爸爸妈妈叫回家过端午的声音,亲切,如春天站在阳光下那般暖融。
忆往昔,粽叶湖绿裹情思,罗江墨客曾聚矣,
叹今日,品茗尝粽幅图显,粽情鱼米曾散矣。
今朝复往昔,尊本心,云游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