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做了一个武志红老师团队研发的一个负人格测试——我的负人格是“流浪人格”。负人格,也称影子人格,由心理学大师荣格在1917年出版的《潜意识心理学》中提出,是指自我中被隐藏、压抑在潜意识内、未能充分发展的人格面。如果将这个人格称为人格“-A”面,那么称对外表现的“显性人格”称为人格“A”面。“A”与“-A”这样的一对词汇,意味着相生相伴,也意味着二元对立。于是会出现这样一种局面:我们意识上使劲朝向A,而我们潜意识却总是被-A吸引。这不可避免引来内心的矛盾冲突,甚至导致分裂。
我的人格“A”面——依恋人格
依恋人格,是指能和身边的人建立紧密、友爱的连接,找到属于自己的寄托并发展出亲密的关系。
文章说:“对你来说,温暖的人际关系是你的心之所向,因此我你常常对人友好、和善。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你常常会付出你的爱。对你来说,有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是有特殊意义的。这使得你有时候看起来会有些黏人,但其实你并不需要对方时时刻刻在你身边。你需要的,是心里有你,能在你需要时包裹你,让你感到安心和踏实。你要的不是占有,而是真实的情感连接。”
这段话,简直是百分百我本人了,我的人际交往原则之一:要笑盈盈、待人和善。但是我在关系中的心理状态确实是:你不要时刻粘着我,我会觉得烦,我觉得人都要有自己的事,在我们需要对方的时候,彼此在就好。我日常受到一些挫折需要独自面对,比如要搬特别重的重物上楼、修灯泡……等等一些琐事的时候,就会觉得,要是这个时候有人帮我一下就好。“正是这种“在”的感觉,让你感觉有安全感、有归属感,而不会感觉自己像是没有根的浮萍,无所依。”
“在婴儿发展时期,你的生理需求往往能够得到母亲及时的回应。当你肚子饿时,母亲会给你食物,当你哭时,母亲会给你安慰。这种自然和无条件的爱会传递给你一种安全的信号;而在成长的过程中,你也持续感受到了自然且无所不包的爱。此外,周围的环境,包括父母、老师、或社会新闻广告,可能也在无声地传递这份爱给你,所以,成年后的你,会将这样一种爱作为符合伦理道德的标准,传递给身边的人。”
我不大记得我婴儿时期的事情了,听到周围亲人的描述,我更多的是被爸爸、姥姥、姨姨带大,我的母亲好像一直忙于事业,后来她也这样承认,小时候对我的照顾较为疏忽,在那个时代里,人们“要陪伴孩子成长”这个意识较为薄弱;而在20世纪90年代,物质也不充足,父母们更多的要忙于养家糊口这种是实打实的生存问题,在情感上的陪伴确实也较为稀缺,他们要首先确保我们能够顺利的生存。在前些年,我也一度有些埋怨母亲我幼年时的疏忽,尤其后来看姨姨、舅舅在养育孩子时对孩子的关注,我羡慕又难受;但是我已经开始接受。姨姨养育孩子在2002年以后,舅舅养育孩子在2004年以后,那时候他们都是32+的年纪,在亲眼目睹了我的幼年成长轨迹,以及他们自己的心智也比25岁时更为成熟,物质条件更为充沛等等诸多条件的作用下,对孩子倾注了更多关注和陪伴。今年我也25岁进26岁的年纪,而我的母亲那时已经结婚,怀着我,刚刚参加工作,住着破小的筒子楼,还要扶持弟弟妹妹;再反观我,衣食无忧,经济、技术的发展让我在这个勃勃生机生机的社会里得到更优质的教育、阅读更多的书籍……我还为什么要去责怪我的母亲,当时的她已经给了我她能给的最好的……正是因为母亲的艰苦奋斗,在童年时我的吃穿住行与身边的小伙伴比起来,是优等的,也从未缺过零花钱;我为什么要要求一个事业型女性做好工作又要兼顾家庭,而这位女性还是我的母亲。在写这篇文章汇集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更从深层次的理解,并原谅了我的母亲。我觉得她,很伟大。她爱我,以不同的方式。
更幸运的是,我身边的亲人都很爱我。我是家里及近亲家里的第一个小娃娃,不管去谁家,大家都把我当宝贝,好吃的,好玩的,夸奖,从来不缺;上学的时候,不少老师也都喜爱我,夸奖我。我觉得也正是因为这些亲人们老师们的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母亲让我感受的爱的缺少,所以在不少心里测试里,都显示我是在一个有爱的环境里成长。“为此,你用心建立关系,在待人处事方面,倾注了很多感情。真诚,是大家对你一贯的评价。这反过来也让你成为一个值得依靠的人,他人能从你的身上寻求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