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的是初级的、本能的、不暇思索的、前语言期被广泛应用的、反映了心智发展水平低下的心理适应策略,如分裂、理想化、否认、解离、妄想、投射与投射认同、性欲化、躯体化、付诸行动等。以下,简述其大体含义(性质)与局限的适应性。
1、分裂
非好即坏,非黑即白。缺乏连续过渡、统一整体的感觉、体验、判断,非折中非整合。
二分法、极端化,执拗偏执。爱憎分明。
作为个体发展的起步阶段,分裂防御可以帮助更好地拥有纯粹的体验,提升当下的情感满足强度。
笑得天真的孩子,做起坏事来也会穷凶极恶。
2、理想化
即把事物(可以是自己、他人——经常是依恋对象,也可以是当事人喜爱的其它事物)放到尽善尽美、无所不能的位置上,以便认同或膜拜。
依傍理想化对象,可以为自己提供更好的安全感。
将自己理想化(极端自恋),可以免除卑微的恐惧、反思的麻烦。
3、否认
一种抽离、拒绝不如意现实的快捷便利方式。
把头埋在沙子里的鸵鸟策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当作没发生一样,将威胁或危险驱出体验,让自己感到安全,——哪怕是自欺欺人。
如果直面便难免会是、确实会是以卵击石、鱼死网破,这一防御经常还是挺管用的。
4、解离
一时间,使得个人状态进入一个无反应的过程,把外部刺激性信息隔绝掉,让内部工作完全瘫痪。
在解离中,记忆系统伴随感知觉一起失功。
解离者感觉起来自己好像瞬间不存在了一样。即使他们在做着什么,回想起来也像是别人做的。类似严重酗酒或嗑药过度时那样。
所谓解离,就是下意识地叫自身人格顿时瓦解。这在当事人面对极端威胁性刺激时,还是有不错的防御作用的。
在创伤应激中,解离反应并不少见。
5、强迫牵连与妄想
回缩到自我的体验空间,以主观随意的、脱离现实的方式建构某种令自己满意的与世界(他人)的关系,用以诠释自身的处境、自我安慰。
强迫牵连就是把本来无关的事物不合逻辑地关联起来,“好像都与我有关”、“好像都是针对我的”。
被害妄想,是最常见的强迫牵连防御。有了这种东西的存在,被诊断为精神病就不远了。
6、投射与投射认同
把感觉起来不容易接受的一些想法、感受、品质投放到别人身上(寄存),让它们看起来不再是自己的(而更像是别人的)。这一过程就叫投射。
在人际互动情境中,被投射者难免受制于投射、做出不自由自主的反应。这种受限反应就是投射认同的结果。
例如,我总是怀疑别人,这让我不舒服,我便转换一下,总感觉别人怀疑或不信任我。这就是投射。假如别人真的做了在我看来不可信的行为,我便坚定了开始时的怀疑。这一循环过程,就是投射认同。
7、性欲化
一种试图增强自身性魅力来诱惑他人、消除焦虑的防御策略。
性欲化防御者习惯以此来保障自我的安全,一般都会有早年的相应经历作为基础。这种经历,就是受到过度的性刺激、过早性觉醒、提前开发了性资源,甚至滥用之嫌。
在照料者的教养过程中,不经意间习得了性唤起与亲密的强化联系,就可能在心中种下了性欲化防御的种子。
性欲化防御经常可以起到转移视线的作用,诱使对方偏离对自己构成威胁的互动方向,从而得到自己想要的安全。
8、躯体化
情感体验合理的表现方式本应是语言(象征)表达。转换成身体反应来表达时,就叫躯体化。
正常情况下,我们会说“我觉得恶心”;而在另一些情况下,直接就变成了呕吐。后一种情况就叫躯体化。
躯体化往往意味着“病症”,意味着生理系统的显著反应。失眠是焦虑的躯体化反应之一;胃肠溃疡、皮肤病也经常是。
高度压抑者容易躯体化,而转换障碍(以前称为癔症)患者动辄躯体化。
中国人的躯体化问题相当普遍,原因是身体不适在文化上比心理失调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9、付诸行动
相对于语言互动,付诸行动就是另一种脱离语言互动情境的表达方式。驱动这种防御的经常是愤怒、羞愧、怨恨、嫉妒等强烈情感。
“老子不跟你玩了”,直接走人。
付诸行动具有立即中断互动的效果,有时还是挺管用的。例如,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不论是秀才还是兵,都想着一走了之。
孩子生气了,无法好好说话,就直接打人骂人,就是付诸行动。离家出走的少年也经常以此来应对不能与之同调的父母(照料者)。
付诸行动造成心理治疗中的原因不明的脱落,并不罕见,也令治疗师头疼不己。
相应于原始防御,更高级的心理防御需要另文来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