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党员会议上演讲走上台的时候,主任说你的头发怎么了,感觉没有梳理好,乱糟糟的。嗯头发是很长了,需要理发了。明天有重要的演讲,更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决定今天下班就去理发。
我一直都在同一个地方,找同一位理发师。一是习惯了这位理发师的理发的风格,比较适合自己。二是这位理发师在理发的时候没有那么多话,只是在最开始问我吃饭了吗?就打住。这样我就可以安静的休息。因为理发的时间是一段非常好的休息时间。三是省事省时间。每次我来理发,不需要跟理发师重新沟通,她就知道怎么样给我剪。
回想小时候理发的经历,现在都能依稀记住一些场景。回忆权当纪念。
儿童时期,一到放假就会去奶奶家。所以最初理发的印象都在奶奶家的那条街上。地名叫六角亭,因为之前十字路口的地方有一座六角亭而得名。后来就拆掉了,挺可惜的,我没有看到过这座亭子。
那时候的理发店都是家庭式,全是熟人,大伯母每次带我去理发,都做好交代,一定要让师傅给我理发,不要让徒弟理发。理发店里的椅子是木制结构,可以躺下来,也可以旋转,在那个时候算是高级物品了。但是这种木制椅子不能升高,所以我每次去理发,都会在木制椅子上在加一个小板凳。我坐在小板凳上,理发师就刚刚好给我理发了。
我小时候胆子比较小,生怕师傅给我把头皮或者耳朵剪掉了。理发全程一动不动,师傅都说我很乖。但是我这么听话是有道理的。记得当时的电推剪非常原始,经常会因为头发过多而将电推剪制动了。这个时候师傅就要重新清理电推剪上的头发,有的时候还需要上一点油,再启动。最恐怖的就是剪到一半的时候,电推剪停止了,但是头发还没有剪断了,卡在中间。有的时候扯着头皮会很痛。
另外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是电推剪的电线问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很多时候电推剪的电线外面的绝缘皮是被破坏了。这个是要漏电的,我好害怕自己触电身亡在理发店椅子上。有的时候真的会碰到我的身子,有一点麻麻的电流的感觉。
接下来就是洗头了,那个时候洗头装置很原始。上面一个大桶,里面装满热水。大桶下部接了一个管子,打开水龙头就可以开始洗头了。每次我都会被师傅打湿身上的衣服,特别是冬天的时候很难受,其实我每次洗头都是抗拒的,一直将自己的衣服拽着往下拉,希望能少打湿一点。
记得有一次,我爸突发奇想非得给我理个三七分头型。理发完毕后,我就不干了。哭着非得要理成我之前的娃娃头。现在想想当时的心理状态是怎么样的呢?在那个8岁年龄的阶段,自己是一个非常低调、害羞、不愿出头的人。所有的穿着、表现、行为都是以中庸为道。这样突兀的改变对于我那个时候的心理是承受不了的。
到了高中,我一般会跟我爸爸、妈妈去理发。同样选择的是一家会经常光临的理发店。跟老板都很熟悉。一直到几年前,我回家还是在那家理发店理发,虽然老板得病去世了,现在是老板的儿子和妈妈在继续经营着。十多年的理发店,这是一种情感的传承吧。妈妈每次去理发,就会想去找老朋友聊天一样。聊的是过往、旧事、回忆。那种感觉是很舒服的。
大学时代,没有钱,只有找最便宜的理发店,五元一次。有的时候不想理发,会让头发留很长才去剪。所以大学时期自己是不太注意自己的形象。那个时候还在逐渐建立自己的三观,没有过多的精力放在外表上。但是研究生阶段就不一样了。来到了上海,接触了很多新鲜的事物,也开始尝试做一些改变。比如有一次自己被老板鼓动做了离子烫,老板说没有关系,反正不喜欢的话过几个月头发就会长出来,还跟现在一模一样。于是等我从理发店出来的时候,我的头发很顺呢,但是全部都贴着脑袋,感觉十分怪异。虽然头型怪异,但是自己对自己敢于尝试的勇气点赞。
上班后,有一次我碰到一位理发师,太过于强大了。全程只用剪刀,不用电推剪。最终出来的效果非常好。果真是高人啊,后来找不到那个师傅,于是作罢。就固定了这位直到今天仍然在理发的师傅。
理发的小事,是回忆的小事,让我又回忆起那些动容的画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