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很重要——尽管教育最重要的不是具体的细节,但作为整个教育环节中一个关键点,教授学习的方法不容小觑,应优先于知识的传授。
借力打力——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是每一种方法都适合自己,但别人的成功总有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
懂得取舍——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一台电脑的配置如何,内存是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大脑的记忆能力就相当于电脑的内存。与电脑不同的是,我们的大脑是可以通过锻炼升级的
今天继续分享记忆的方法——宫殿记忆法。
《记忆魔法师:学习考试实用记忆宝典》,袁文魁。
在古罗马时期,没有纸笔和电脑,元老院的长老们为了演说和辩论,必须记住大量知识才能出口成章,立于不败之地。他们注意到自己家里的家具、器皿的摆设是固定不动的,如果把需要记忆的内容与每样物品进行联想,那么只要想起物件就可以想起所记忆的内容了,这样就解决了“按顺序记”的难题,这种方法被称为“古罗马室法”,也称作“记忆宫殿法”。
那如何使用地点定桩法呢?
(一)打造地点桩
古希腊的《献给赫伦尼》这本书,对地点桩提出了以下要求:
1. 最好在空寂无人或偏僻之处建构记忆的场景,因为嘈杂的环境往往会减弱印象。
2. 记忆的场景不应太雷同,例如,柱子与柱子之间的单调空间就不太理想,因为它们太相似,会令人感到困惑。
3. 记忆的场景还应该大小适中,不能太大,否则会令放置其中的形象不明显;也不能太小,否则一系列的形象排列其中,将会显得拥挤。
4. 记忆的场景光线也不应该太过强烈,否则放置其中的形象会显得刺眼;也不能太阴暗,否则阴影会使形象模糊不清。
5. 各个场景距离应该适中,大约30英尺最好(注:我一般设置的是0.5~1米),如果视觉的形象离得太近或太远,都会影响内在的视力。
几千年过去,我们依然还在按照这些要求寻找地点桩,我把它总结为“地点桩黄金五法则”:
1. 熟悉。可以先从我们熟悉的地方开始,比如自己或亲戚朋友家里、学校、办公室、公园等。要储备大量地点时需要去陌生的地方找,一般在脑海中过两三遍就能够记下来,还可以拍照和摄像,回去多复习几遍,也能转化成熟悉的地点。
2. 顺序。一般是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来找,有时候逆时针也可以。在一条水平线上尽量不要超过五个,比如超市货架上的一排商品,这样记忆顺序会比较费劲。如果有高低错落和角度变换,会更好一些。
3. 特征。要有突出的形象特征,最好是立体的,类似于挂画、墙壁等过于平面的,初学者还是少用。另外就是同一组不要有相似的,比如把同样的四把椅子都作为地点,这一定会混淆的。
如果想把相同的两把椅子都当作地点,可以选择不同的局部,比如某一把用靠背,另一把用椅子腿。也可以增加一些东西来区别,比如某一把椅子上面加一个厚厚的坐垫。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变换它的角度,比如把一把椅子放倒。
4. 适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大小、距离、明暗等,我觉得还有一个是角度,如果过于仰视,比如看头顶的吊灯,或者过于俯视,比如看水井里的东西,都会因为角度问题而看不清楚全貌,所以我一般选择在眼睛向上或向下各45度角的范围内,有些情况可以适当蹲一下身子,或者站在椅子上,让视角舒服一点。
角度还和我们离地点的观察距离有关,太近了,地点显得过大,只能看到局部,太远了又看不清楚,所以我一般离它一米左右,如果地点本身比较大,就可以稍微离远一点。就像你在电影院里看电影,坐在太前排或太后排,太偏左或太偏右,看起来都不太舒服,坐在正中间第五、六排比较合适。
5. 固定。就是说找的地点不能是经常移动的,比如一只小狗、一个活人。特别是在经常生活的家里找地点,如果地点变动了,使用起来容易混淆。当然,如果在陌生的地方找,只要我们记下来了,无论它们如何变都没关系,以我们在大脑里记得的为准。
在图片里面找地点桩不够直观,记忆效果很打折扣,我建议大家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找地点,找地点的步骤如下:
1. 概览。大致参观一下这个空间,看看依次有哪些适合作为地点桩。
2. 确定。正式参观,在走动中挑选地点,边挑边数是第几个。比赛选手一般以30个为一组,初学者可以尝试先找10个。
3. 回想。闭眼回顾一下地点,依次在脑海中回想并说出名字,睁眼去巩固那些没有记住的。
4. 记录。熟悉后将地点桩名字默写在本子上,还可以尝试拍照和摄像保存,在不清晰或者遗忘时方便复习。
5. 熟悉。在脑海中多次回忆地点,达到至少一秒回想一个的速度。
6. 使用。尝试使用地点桩记忆,多次使用后地点就会更加熟悉。
(二)使用地点桩
在正式使用地点桩前,我们先在脑海中回忆一遍地点。接下来将每一个记忆点转化为具体形象,依次和每个地点桩进行配对联想。
复习一遍后,回忆一下这10个地点桩,可以想出对应记忆点?
(三)管理地点桩
想要地点桩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找到大量的地点,一般记忆大师以30个为一组,至少有50组地点,那么如何去管理这些地点呢?我寻找的地点桩,都会用本子记录下来,记录的内容包括在哪里找的地点以及每一个分别是什么。如果条件允许,还会拍摄成视频和图片版,在电脑里专门设文件夹保存。当然,如果找了不用,这些地点也会忘记,所以要在大量使用的过程中把地点熟悉起来。
在使用地点桩时,建议同一组不要一天使用多次,上面的信息容易混淆,如果进行数字、扑克等记忆训练,我一般每组地点每天只用一次。如果要用来记忆需要长期保存的信息,比如背诵《论语》《道德经》等国学经典,我们尽量就用专属的地点,以后不要用它来记忆其他信息。
你会发现,地点桩就相当于电脑的硬盘,可以根据我们的需要来决定上面的信息储存多久,如果内存不足,我们需要再去找新的地点,或者删除掉地点上不需要的信息。删除的方式,就像是清理黑板上的粉笔字一样,一是长时间不管它,让其自然地变淡甚至消失,但这个耗时比较久;二是用其他颜色的笔直接涂抹,就看不清楚原来的内容了,也就是直接记忆新的信息来覆盖旧的记忆;三是想象地点桩上发了大火或者大水,将这些图像毁灭掉,但这样也会有残留。我一般会使用前两种方式,隔两天后用新信息来覆盖地点桩。
同一组地点桩如果使用得过于频繁,比如连续使用三四十次之后,可能就没有新鲜感了,记忆时容易出错,可以考虑让其休息一段时间,就像田地里种农作物一样,久了就没有肥了,需要“抛荒”一段时间。另外也可以“施肥”,比如重新看看地点桩的视频和图片,发现一些已经淡忘的细节,让地点的图像变得更清晰,或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对地点桩进行“微整形”,添加一些细节或物品,让我们对它多一些新鲜感,再记忆时就会印象更深刻。
以往,分享的主要是教育方法,会加入一些我的理解与看法。学习方法则更像工具,分享的主要是干货。学起来会感到生涩,需要学习加练习才能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