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进潮不多的讲述中,我对刘进潮的父亲有这样一些认识:虽然家境并不太好,但是父亲从他的母亲那里得到的溺爱却足以使他习惯“四肢不勤”,并且凡事不愿操心。好不容易成人成家,绝没有想到会接二连三连续生出是五个丫头。这种经年累月的折磨,对于承担着传续家族香火的刘进潮父亲来说,会是多么大的打击。重击之下,玻璃心破碎,在困难繁重的日常里,心态和行为扭曲是自然的了。
但是,我仍然以为,刘进潮的父亲内心其实是希望儿子读书的。只是希望总归是希望,它往往和现实有距离。刘进潮家的现实就是,他的家庭并没有因为五个姐姐陆续成人而有好的转变。五个姐姐成人了,却也先后出嫁,家里依然缺少劳力。而小学毕业时的刘进潮已经十五岁,可以干一些体力活了,是家里正缺的壮劳力。父亲在希望和现实面前选择向现实妥协,本就内心受到煎熬,而支持儿子上了学的母亲成了“好人”,父亲是羞恼成怒。
刘进潮不太想过多说起父亲,偶尔说起来,词语总是跳跃很大。慢慢地,我还是听出一些他们家庭里的一些隐情。如果以为他的父母吵架仅仅是因为母亲支持刘进潮去上学动摇了父亲的权威,才叫父亲不舒心的。显然不是。至少应该不全是。
如果说绝对是因为家里没有钱供他上学,显然也是不真实的。刘进潮的母亲能够养鸡养猪,卖了鸡蛋卖了猪以后,是有换回一些钱的。但是这些收入留不下。刘进潮说,母亲挣的钱,往往都要还家里欠下的债。
那一次在我的家里聊起这事,我问刘进潮他们家里为什么要欠债?因为有人生病吗?
刘进潮给的答案是否定的。与我们一起聊天的小苗好像很明白,说,“他们家里的所谓的债,大概就是他父亲打牌赌输了。”
我看着刘进潮,希望得到他的答案。刘进潮竟然认可了小苗的猜想。
十五岁的少年人心智尚不健全。上了初中的刘进潮最初的两年里仅仅把父母的吵架当做习惯性的家庭矛盾,情绪上虽有影响,但是学业如常。到了初三学年,经过两年多的初中学习,已经十七岁的刘进潮仿佛心智大开,每每再见到父亲打骂母亲,听着羸弱的母亲嘤嘤无助的哭泣,内心受到极大的刺激,回到学校,再也听不进课去,甚至连最后一个学期的课也再不想上了。
虽然刘进潮知道上学是可以改变命运的。初中毕业的刘进潮为了解脱母亲的困厄,就再也没有执着要继续上学。
从山上摘花椒回来,刘进潮找到父亲,他站到父亲面前,对父亲说:“我要出去打工!”
仿佛父亲早就有预料,听到儿子做出这样的选择,只是“嗯”了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