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
--读《瓦尔登湖》有感
育才中学初二(15)班 张泰然
梭罗的《瓦尔登湖》向来就是写景的典范,暑假拜读此书,却发现不仅于此。
这本书介绍了梭罗在瓦尔登湖生活了两年零二个月的经历。他自己搭房子、种豆、钓鱼,几乎一切都是自给自足。也许这与鲁滨逊有些相似,但梭罗却依旧在人类社会徘徊,依靠卖出自己种的几英亩豆子来获得钱财。正因与人类社会紧密相连,他才会批判现代社会的种种恶行,才会呼吁人类投身大自然,而不是毁灭它,改造它,这才是他写作的初衷吧。
这本书看似以描写为主,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渊博的作者融进了诗歌、神话等元素,让瓦尔登湖这个地方变得更为神圣。作者在这里聆听自然的交响曲,他并不想惊扰它们,只是静静地,做一个旁观者,做一个渺小、微不足道的听众,在偌大的、无边的湖泊、森林中,尽情享受罢了。虽说他依旧没有抛弃世事尘俗,但在这种境界之中,也算暂时地与“野蛮”社会告别了吧。
说到外界社会,就不得不提作者的好友,著名的诗人小钱宁。他曾拜访过梭罗,也泛舟于湖上,他是想抛却尘俗,回归自然,可无奈,仍旧没能作赞诗一首,唱高歌一曲,只可悻悻而归,与此同时,作者这位真正的“隐士”却在思考"是进入天堂,还是去钓鱼"的问题。他差一点就可以融入万物的本体中去了,在这一点上,作者的诗人朋友还略为有点逊色。
前文提到作者仍会到城镇中去购买生活中所必需的物品,就像鲁滨逊到失事的那条船上搜寻有用的物资一样。他躲避了各种商家“热情的欢迎”,而是直接走向目的地,去接收一些重要新闻,随后便再一次“溜”回他的森林避难所。
这本书最让我惊奇之处却在开篇。它并没有开门见山地叙述我如何搬进瓦尔登湖,而是介绍了我对人、对事的价值观。可以说,我是疾恶如仇的,我反对人们的纵情挥霍,反对他们的衣食住行的不足,反对邻居的假意行善,看起来作者像是没话找话,绕了一个大弯才切入正题,其实这才是作者的写作意图。他将黑暗的拥有种种瑕疵的社会面貌概括得透彻而具体,将当代人民的所有缺点一网打尽,不正体现了他去瓦尔登湖“避难“的原因吗?
梭罗编写这本书的目的不仅仅是因为他想赞颂瓦尔登湖的美丽,纯洁无暇,他更想人们停下开发自然的脚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用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自然。去敬畏自然。是呀,自然没有错,改变的是我们自己,是人类,开发自然,大肆破坏;是人类,行色匆匆,不曾停步,更是人类,不思悔改,恶行依旧······,而梭罗就像十八世纪工业化时代的先知,提前感知到人类会破坏自然,才会“躲”进瓦尔登湖中,自己造屋,自己生活,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吧。
可惜,那时的人们觉悟得太晚了,火车汽笛的轰鸣声打破了寂静,那些开拓者总想以自己的智慧改造环境。一直忍气吞声的森林、湖泊迟早有一天会以牙还牙,用原本的方式去“回报”那些无耻的败类。如果到了那一天,想再去拯救自然,也就难于上青天了吧。
人与自然是可以和谐相处的,更应该和谐相处的,梭罗借《瓦尔登湖》揭示了这个真理,作者指引着我们将它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