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掌握OKR的概念到上手成为应用工具,《OKR:源于英特尔和谷歌的目标管理利器》书里清晰的架构出OKR的实践过程,并且了解执行OKR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细节,并确实地呈现出具体行为
随着组织效率的效率化,绩效管理工具也不断的转变,从最初目标管理(MBO),到关键绩效指标(KPI),每次绩效管理制度的演变,都在不断强化个人的执行力。 OKR的出现,又为组织创新的动力,提供一种新方法。
组织设计OKR的过程中,如何确保运行顺畅,就不仅是执行单位知道而已,还需要让每位成员都了解,OKR对个人来说有什么影响。
接下来从OKR导入到组织时,会经历哪三个重要阶段,并且解析个阶段需要关注的层面来全面解析。
01第一阶段:降低对新事物的恐惧感
导入一项制度,如同在人们的脑海中,输入一套制度。然而,一项新制度的运行,就需要有不一样的行为来达到制度的要求,这时对于人们来讲,如同离开熟悉的舒适区,进入到未知模糊的区域。
这时容易让人们感受到不安、恐惧、愤怒等情绪,为了避免这种情绪产生,并影响未来在推行制度的阻碍,我们就要从「如何让人们了解OKR?」的角度来思考。
要让人从认识、了解到最后的接受,我们可以借助赛门‧西奈克(Simon Sinek)的「黄金圈模型」从为什么(Why)、如何(How)与做什么(What)三个思考点来进行沟通,这时我们在准备资料上,就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着手:
1.意义层面:为什么我们要导入OKR?
解决方向来自使命与战略的连结,通过愿景、使命、目标、关键指标等一系列的关联来阐述每件事情,对于我们达成愿景有什么影响?
2.执行层面:如何执行OKR?
这分为两个层面来进行,第一层面是了解OKR的概念到应用;第二层面则是如何设定目标,与透过反馈来调整OKR的能力。
3.决胜层面:真正能够把OKR做好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这是条件层面的问题,主要从组织沟通、管理层的支持、聚焦效果这三者间,来推动目标达成,进而提升组织开创新业务的机会。
这三者的共通要素,在于「透明沟通」,主要体现在反馈的频率高。相对于KPI的检视周期较长,例如:一年或半年一次;OKR更着重在高频率的成果衡量,时间上就会以「季」来做为衡量周期,并且每周来确认进度状况。
为此团队在沟通上,就需要保有一定程度的透明度,这来自团队间的信任程度,而信任的基础,则是从沟通频率的多寡与是否顺畅。
02组织透明度:横向与纵向连结
如何在组织内孕育透明沟通的氛围,需要从组织沟通的角度来看,沟通角度主要分为两种关系,一种上下与平行之间的关系。
这对于OKR的运作提供有效发挥的环境,因为在这些关系的沟通上,就不再只是关注个人绩效为导向,而是以全体的共同目标为方向,进行有效率的沟通。
1.连结度:纵向透明度的沟通
纵向方面主要从公司层、团队层到个人各层的OKR设计,具体来说就是各层都设计自己的OKR,但每个OKR都连接在一起。
例如:公司层级的目标是达成第三季的财务目标,在进一步由规划出团队与个人的OKR。
最终当每个人都完成各自的关键指标后,目标就会达成,如果没有就代表关键指标设定有误,需要重新审视关键目标的有效性。
纵向的有效沟通,就来自OKR的紧密连结度,当公司层面与团队到个人层面的连结度愈高时,每个人都能看到各自OKR的进度,以及确认各OKR的成果是否推进目标的达成。
2.依存度:横向部门间的合作关系
沟通透明的另一个关注层面,来自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联,主要体现在我这部门的OKR与另一个部门的OKR是否相冲突,或者A部门的OKR与B部门的依存度。为了达成目标设定与关键成果,能够思考到其他部门间的关系,在OKR的表格中,多增加「依存度」与「说明栏」。
这就是在表格中,以「依存关键成果」为主导来进行部门间的思考,让我们在执行OKR上有不仅是纵向的连结,还要能确保横向的合作效率。
03从草拟到发布OKR的三阶段流程
沟通透明度的厘清,是帮助我们了解组织到个人间OKR的需求,还有从横向关系来思考部门间的合作关系。
这个概念在第一阶段的沟通时,建立起开放、透明的沟通文化,紧接着,从OKR的起草到布达时,能够由哪些环节来计划,基本分三阶段来草拟OKR:
第一阶段,草拟:从企业使命、愿景到策略目标来逐步设计出OKR,并且思考为什么我们需要OKR,以及OKR对于组织有什么影响,
第二阶段,创造:组织员工大会,让每个人知道OKR的功效,以及邀请大家提出相关的回馈。
第三阶段,定稿:经由大会后的资讯汇整与明确组织的OKR方向。
有些组织因为人数众多,或是为了带动透明沟通的环境。这时在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可以再来一次。主要的用意在于,当员工在第二阶段回馈后,想要知道提出的建议,会在定稿上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这不但能起到带头共创的效果,还是在确保每个人都有确实了解OKR的价值。
当第二阶段与的三阶段,再进行一轮时,就会有以下流程:
第一阶段创造:初次员工大会,让所有人提供意见与反馈。
第一阶段定稿:针对需求与组织愿景,进行聚焦,厘清重要的OKR为何者。
第二阶段创造:再次员工大会,确认每个人的声音都有被看到,以及我们做出这样决定背后的理由是什么。
第二阶段定稿:依据第二次员工大会的回馈与确认后,进行最终OKR的定稿与发布。
当一项制度的发布,不只是从上而下的布达,还需要连结由下而上的沟通,这也是OKR的核心精神。所以导入OKR前,就需让每个人了解,因为OKR的成果,来自每个人清楚知道个人的OKR与组织OKR的关联性。
04第二阶段:执行的适应程度
第一阶段主要强调「了解」的阶段,通过这三个层面的内容准备,以及在导入期间,团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来着手。
然而在执行OKR的最大阻碍就是,管理层的不支持,或是不认同这样的理念,认为导入OKR没法看到立即的成效。
但这也是事实,因为在一开始推行OKR时,容易出现沟通的不透明,与目标设定能力不足,最终在初期很难看出OKR的成效。如同初次学习一项新技能,都需要有练习准备的过程。
在此之前,就需要让高阶管理层了解,OKR制度的导入,需要有一段磨合时期,时间的长度大约是三个季度。
为了加快导入时会面临到的阻碍,以及设计目标上的盲点。我们在第二阶段的导入时,就需要更关注「如何设定好的OKR?」
目标设定的有效性,从O与KR间的特性有准确的认识。如果没有对OKR的特性有一定的认识,在目标设定时,常常会因为目标设定太高或太低,或是关键结果不合适,以至于实际的成果没有被发挥出来。
这时要回归到OKR的基础认识,也就是O与KR的设定上,需要具备哪些思考点:
O:Objectives目标的设计上,需要确认这目标是否办得到,也就是能力所及。
目标的结果,要能为企业带来实际的价值,以确保目标与愿景、使命一致。另外目标设定上还要检视团队的掌控性,也就是能够明确为目标负责。
KR:Key Results关键成果,主要规划点在于「量化」、「具体」、「契合」、「负责者」、「进度性」。
如何确保关键成果是有效的,就是在完成这些关键成果时,目标也就随着达成;反之,当完成这些关键成果,却还没达成目标,那就是我们在规划关键成果上出现了偏误。
这也是为什么会需要有三季的磨合期,因为从团队到个人的OKR不断调整的过程,就是在找出什么样的关键成果,才能符合目标。
05第三阶段:持续创新,唤起OKR的潜力
第一阶段的了解,与第二阶段上目标设定的磨合后,第三阶段主要在于文化的养成,因为当OKR制度推行一段时间后,团队间的沟通与执行效率就会产生新的行为模式。
其中最具代表的行为,就是检讨会议上的反馈沟通。因为OKR的应用上,更关注成果展现的情况,让每个人了解现在在哪里,知道该怎么调整。
通常在检视OKR的频率,主要以「季」为单位,在季中与季末进行检视。团队内部或个人,则会有更高频率的检视,也就是每周开会检讨。
最后针对「创造性」的方向来探讨,如何在运作一段时间的OKR后,让OKR成为持续创新的影响者,我们就从「绩效衡量」与「目标变动性」的观点来思考:
1.唤起个人潜能的OKR
推行OKR的过程,比较少企业会连结到绩效上,因为当OKR与绩效连结在一起,就会出现一种现象,为了达到目标,创造高绩效。所以在设定目标的时候,容易隐藏实力,把目标设低,这时OKR反而成为阻碍组织成长的制度。
反过来说,当OKR不与绩效连结,反而是纯粹目标衡量的工具时,就是在激发个人的潜力,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十倍目标」的出现,因为这个目标不只是激发我们从另一种方向来思考达成的可能性,更是从原有的行为中,做出另一种转变。
2.持续创新来自有挑战性的目标
OKR会不断有高频率的检视,就是在为达成目标做不断的调整修正,以符合完成目标的进度。然而,当季度的目标达到后,还需要设定同样季度的目标吗?也就是每个季度的目标是否相同。
如果每个季度的目标都一样,那就丧失OKR的功效,反而成为一种健检工具,检查每季是否健康。
OKR的实际功效在达成有挑战性的目标,创造新业务,突破现有的市场边界,这也意味着OKR不能只是平庸的目标,而是要通过OKR的目标,带领组织往下一个增长点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