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令人深刻的话:阅读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脑海当中刻上了一个深深的烙印,时不时地在无所事事的当口,浮现出来,直到开始拿起一本书为止。
一本书的表达的意思,可以说是在问世之后,不会有什么变化,书的作者可能是灵感一显,然后萌发了记下来的欲望,有的书厚重而富有哲理,有的书平淡而不乏乐趣;他们的问世,都带着各自的使命,有些是启迪我们的灵魂,有些是我们的灵魂,比刚出生之时更加纯净;有些是让我们在这个世界得以立足,所以它才能让我们生存得很好。
有人在万千书卷中,无法阐述自己存在的目的;有人却以‘半部论语而治天下’,相同的书,在每个人的眼中有着不同的世界,你所看到的世界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不一样;书没有好坏之分,到了人的手中,就有了优劣定论。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是孔子对《周易》的评价,韦编三绝的典故更是道出了《周易》的博大精深:孔子晚年得《周易》爱不释手;花大力气通读《周易》,翻阅了一遍又一遍;春秋时候的书籍全都是竹简,把削好的竹子用牛皮筋串起来;因为孔子不断翻阅的缘故,串联竹子的牛皮筋磨断了好几次;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而后孔子更是为《周易》做《十翼》,为其插上了翅膀。
由此可见,《周易》在诸子百家中的作用,我们虽然不能跟诸子百家那样,读透而启迪后人,但是可以让自己变得豁达,还是能够做得到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以和为贵为前提,但并不是说任何时候,都需要以和为贵,那就这个人做人做事就没有了原则,变成了墙头草。
以和为贵也有着一定的底线,冲破底线之后,就会引起是非纷争,引起诉讼,《讼卦》象征打官司,当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需要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判断是非曲直;而讼这个字是由“言”和“公”两个字组成的,意思是“言之于公”将有争议的事情交由公堂去做公平的判断,以前的公堂跟现在的法院差不多;打官司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看似分出了输赢,其实都是输家而已;我们想要更好的结果,就得相互化解消除矛盾,从根本上杜绝争讼,达到双赢的目的。
安徽桐城有个六尺巷,至于六尺巷的来由,有一个传说,在清朝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的府邸,在吴姓望族的隔壁,有一次在修缮的过程中,家人与吴姓望族的人因为地基的归属问题起了争执,告到县衙;张英家人为了能够赢得官司,给在北京当大官的张英去信,希望他能够出面干涉此事。
收到信的张英,并没有因为偏袒家人,而是觉得邻里之间,应该相互谦让,不应该为此闹得不可开交,在去信中写道:
千里来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明白其意,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此,深受感动,也是让出了三尺宅基地,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两家捂手言和,这种做法在当地传为美谈。
能够起到纷争的事情,无外乎是利益之间分配的多少而引起的,看似争的是利益,其实是欲望的壑求不满造成的,当欲望膨胀到一定的阶段,你会觉得所有的利益都是自己的,当然,别人也会这么认为,别人占了一点点的利益,你都会觉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失,于是纷争就来了,结果就会对簿公堂,讨回公道。
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性所在,就是控制降低自己的欲望,“退避三舍”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