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标题,以为是武侠小说,(可能是受《悍刀雪中行》影响太深吧,我对那部电视剧颇有好感)读下去,原来不是,但很有兴致地看完了两个自然段作者对雪的描写。
古往今来对雪的描写特多,我们熟知的多半是诗词,如韩愈的“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就更不用说了。小说对雪的描写我看得不多,心中无印象,看作者对雪的描写,甚觉酣畅。它从白天到傍晚,从点、线到宽大,到漫天卷地;从黑白到灰白到纯白,到整个世界白茫茫一片。其间的变化生动而真实,细微又广阔。
作者用较多的笔墨来写雪,是要用雪的宏大来引入自己的心情:“开着车,透过雨刷快速拂过的玻璃窗,看着灰蒙蒙的天空和同样灰蒙蒙的大地,眼角的余光扫视着沿着车窗边沿不断流下的雪水,忽然茫茫然起来,莫名的忧伤漫天卷地,心被一片苍茫混沌包裹,沉沉重重,劈头盖脸,泰山压顶。”
这是一段成功的描写,雪的漫天卷地,沉沉重重,劈头盖脸,泰山压顶和自己忧伤的心情匹配。在实际生活中,周围的环境影响着我们的心情,我们的心情也会给环境注脚。景物与心情往往相互关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于是,自然而然地,我们便被作者的描写所留下的悬念吸引下去,“为什么心情会那么差呢?”
原来,那是因为“我的团”。
我的团是一只我养了十多年的老狗。我“上楼开门,团狗懒懒地卧在茶几边,听到门响甚至连耳朵都没有动一下,只是宝石般的黑眼睛虚弱地瞥了一眼,又无力地闭上,两只前蹄挓挲开伸展在身体两侧,嘴巴平贴在地板上,瘦弱的身体蜷曲着,可怜巴巴!”
狗是人类的朋友,它们忠实于人类,给人类许多帮助。狗也是家庭成员,我好几个养狗的朋友因狗狗的离去伤心了好久。眼看着一只狗狗从健壮到衰落,从年少到老去,从活着到死亡,真的是一件让人伤感的事。作者把“团”的这一变化写得典型、深刻,让人叹息。
现在的“团”是什么样的呢?它“想尽力站起来。但他(它)是那样虚弱,蹄子扒拉了好几下,好不容易才巴牢地板,支撑着摇摇晃晃站住。他的右后腿点着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条腿开始萎缩,这几天越发明显,上面的毛像厚厚的毡子,一大片,梳也梳不开,剪还剪不断,理了还是乱,腿上的肉无端地飞了去,剩下的骨头也越来越细,随着大半个屁股贴向左腿,扁塌塌像少了一大块儿。”
“蹄子扒拉了好几下”就是我们常说的“打撇脚”,是因为虚弱。“好不容易才巴牢地板”这句话使狗狗的形态和动作跃然纸上,我们看到了一只站不稳,立不起的虚弱的“团”。
但过去的“团”不是这样的,它“站在首领狗的位置,威风凛凛,率领着大大小小都是同样身强力壮的雪橇犬,狼一样勇敢狐狸一般聪明的萨摩耶,飞驰在无边的雪原,年轻的身体爆发着火一样的激情,奔跑,飞驰,争夺,占领,厮杀,捍卫,这是我们作为一条狗的使命!
夜来了,主人搭起帐篷,帐篷里生起火光,勇敢的狗族在帐篷外啃食着主人丢给我们的干鱼片,绕着帐篷逡巡。夜深了,雪原冷寂无声,雪白的萨摩仰天长嚎,鼻子对着月亮,呼唤着梦中的祖先,回顾着神秘的冰川时代。
然后,每条狗寻一处领地,四蹄飞扬,挖开厚厚的雪层,刨一个深深的土坑,躺进去,睡下来。
梦中,篝火燃烧,哔哔啵啵,穿着兽皮树叶的野人在火边打盹,黑漆漆的夜,黑漆漆的森林,黑漆漆的荒原,飘着漫天的飞雪……”
这一段是作者以“团”的视觉来描写的回忆,这是一段勇敢者的回忆。它曾经那么的强壮、剽悍,那么的激情、勇敢。它可以奔跑,飞驰,争夺,占领,厮杀,捍卫。可以四蹄飞扬,挖开厚厚的雪层,刨一个深深的土坑,躺进去,睡下来。而现在呢,它只能“蹄子扒拉了好几,好不容易才巴牢地板”了。
作者对“团”的描写不仅仅只像写意那样粗略潦草 ,她是细致的,敏锐的,我觉得作者的观察力特强。举两段细节的例子。一段是开门出去:快到一楼的时候,作者“侧身抢到他们前面,打开单元门,让他俩出去后,我再出去,门在后面“嘭”一声关上,像多年以前,我为团团开门,只不过那时候他是一支箭,会在我开门的一刹那射出去,伴着那闪电般的白色身影的还有一声中气十足狗狗生威的‘旺’”。
而现在,它“被我的丈夫轻轻地放在雪地上,放在越来越厚的平整的雪路上,白色的小路伸向小区外,伸向宽阔的大路,伸向无边的雪原。我的团一动不动地站着,白的毛映衬着白的雪,他静默着,对着苍茫的大地。”它已经悄无声息,已经无能为力了。
巨大的差异,让人揪心。
我们再来看看另一段:“ ‘团,去尿一泊吧!’爸爸轻轻呼唤,思绪从辽遥的梦幻拉回到现实。伴随着这呼唤的还有温柔的抚摸,从头到尾,抚过每一寸背,顺着依然光滑的毛,抚过我清瘦嶙峋的骨。
慢慢地挪动蹄子,一步一步,步步蹒跚,雪地上踏出一个一个小坑。生机正一点一点从我身体里逝去,连凑到那棵树下方便的力气似乎也没有了!
靠在树上,抬起右腿,有那么几秒钟,身体一冷,细细的水喷溅,勉强洒到树皮上,形成一小段湿湿的水线,那么短,甚至没能成功地在雪地上滴成一个小眼儿,更别说像年轻时一样砸出大大的雪坑,融化出一道滚烫的激流肆意奔腾。”
好的作品是由细节构成的,而细节是由作者的观察力和敏锐力决定的。“没能成功地在雪地上滴成一个小眼儿”和“砸出大大的雪坑,融化出一道滚烫的激流肆意奔腾。”这样的描写至少是我们没有观察到或者只是看到而没留意到。而作者却写得十分贴切。
作者并不停留在忧伤的回忆里,她也把人间的温馨呈现给了读者,比如狗狗和她女儿的描写:“站台上涌出一大堆人,一大堆人里我一下子就认出你,飞跑去迎接你。你也是拖着这个大箱子,张开双臂,大叫着我的名字冲过来。我想你是想要一个拥抱,所以激动地跳起来想搂住你,没想到用力过度,一下子把你撞翻在地。你哈哈哈笑着,仰面朝天。我还不尽兴,低下头,寻找着你的唇,追寻着你的脸,一阵猛舔猛亲。你左躲右闪,哎呀呀地笑着叫着,引得路旁的旅客都停下,围拢来……
那厚厚的平平的雪地,那宽阔的神秘的站台,多么开心的时刻!”这一段写得生动又开心,会让人抿嘴一笑。
无论是人,还是狗狗,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情景,就是一幅生动的生活画面。这个画面是多姿多彩的,也是触动人心的。
它之所以触动人心,是因为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人性。一家人,把狗狗作为亲人,一只狗,也把主人作为亲人。人,为狗狗的衰老而忧伤,狗,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叹息。他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当然,由于是短篇,作品会有遗憾和不足,比如开始时用的什么视觉来描写雪就不很明了。还有提到了“丈夫”,但这丈夫是个空气,几乎不存在。既然要提出这个人物,就应该有交代,只要几句话对他的外表或性格作个交代便“万事大吉”。
但瑕不掩瑜,这个短篇是成功的,看完这个短篇,会让人觉得亲切又温暖又感慨。而且这个作品让我们的思想得到了升华。
想说的是,小说不是直白的堆砌,它是让读者在情节中体会到意图,体会到主题。
阳春白鹅把情节写得那么精彩动人。这些情节就像是一段段音乐,它们组成了一支宏大的乐曲,让人感受到每了一个音符冲击的力量。
这个力量让人领悟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悲天悯人的善良是让世界变得美好的力量。
不管人还是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