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困惑:
想让自己行动力变强,脑海里憧憬着高效的自己,完成手头任务时自由和轻松的自己,可现实中,却久久没有付诸行动,想勤奋,却总是败给惰性,早起的闹钟响起,身体还是沉甸甸起不来。
想努力,可是却经常陷入低效和低勤奋水平的状态;越努力越迷茫,动力一天天在下降,像泄了气的皮球,慢慢的就蔫了,等再安静下来,内心就很焦虑。
时常被这样的困惑和焦虑缠绕,看似坚持做了很多事,到头来什么事都没坚持下来,所有的一切不过是取悦自己罢了。
在《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里,作者周岭认为:这是我们对自己还是处于无知的状态,就像一个“醒着的睡着人”。
让我们焦虑的根源是: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欲望太高,且和能力之间的差距过大后,无法达到时,便产生深深的焦虑和挫败感,挫败感会让我们对身边的很多事情失去耐心,容易将情绪和不耐烦宣泄在家人和孩子身上。
另外,会不自觉和他人做比较,在比较中慢慢失去自我,看不到别人的好。
焦虑就是因为欲望与能力之间差距过大,又极度缺乏耐心。急于求成,想同时做很多事;避难趋易,想不怎么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看不到效果,就容易放弃。
要认知觉醒,获得自我改变的动力,就要从焦虑中醒来,保持耐心。
在自我驱动力中,耐心是一个很重要的品质,如果缺少这个品质,再多的努力也会白费。要更好的了解耐心,就要清楚学习、思考、行动、改变之间的关系。
我们很多时候,只关注学习量,以为每天刷完一本书,日更打卡一千字,成长和改变自然而然就发生,事实上,有效的学习是在改变、行动和思考之后,比起大量的无效学习,都不如一点点的改变有效果。
曾经也没有认清这些关系,以为坚持去学就好了,坚持每天输入一定量的阅读,听书,量是达到了,但是没有行动,没有思考,最后当然也是改变微乎其微。
所以,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弄清楚这些关系,关注自己想要得到哪些改变,再付诸行动,在行动过程中思考,需要哪些学习和输入,这才是有效学习的正确打开方式,这也是能够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耐心,培养耐性。
如何才能拥有耐心?
在《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里,作者周岭提出了三个方法:
1.面对天性,放下心理包袱,坦然接纳自己。
人类自然选择的结果,让我们争取做一个独特而优秀的人,我们不能原谅自己比别人差,也不能接纳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我们自己给自己很多心理包袱,似乎不够好,就不配拥有。
小A走进一个新的圈子,圈子里有很多优秀的人,而小A深知自己是一个平凡很普通的人。那些优秀的人,即便很友好的站在小A跟前,但是她还是觉得他们就像隔着电视屏幕一样遥远,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不配和他们靠近。
不能接纳自己,会让我们容易陷入自我的批评中,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再多的努力还是觉得不够好。
坦然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普通,因为平凡,才值得努力去成为更好的自己。
2.面对诱惑,学会延迟满足,变对抗为沟通。
现在的诱惑越来越多,在物质横流的社会里,我们越来越缺乏耐心,等不到后来的满足。以为努力,就很快看到结果,当看不到结果,就会和自己对抗,陷入内卷中。
凡事都不应急于求成,允许自己缓慢改变,甚至经常失败,无论结果如何,和自己对话都会产生效果。
3.面对困难,主动改变视角,赋予行动意义。
面对困难,固定性思维的人,将困难当成阻碍,当成拦路石,而拥有成长性思维的人,将困难当成挑战。当我们能够主动改变视角,赋予行动意义,我们才会一步步向前迈进。
愿我们都能更好的了解自己,在认知中觉醒,从焦虑中醒来,获得改变的原动力,持续成长自己,在一天天中收获从容和淡定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