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31 《思考中医》读书笔记二
一、中医的核心理论
中医理论的核心是阴阳。《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开篇即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治病必求于本。西医治标,中医治本一说中,中医即通过平衡阴阳治疾病之本。因为阴阳是一个关系到方方面面、最本始的东西。阴阳之间的关系为“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生阴长主要讲春夏之变化,阳化气、阴成形,阳气好比能量,春夏两季,能量是一个释放的过程;阳杀阴藏则是秋冬之变化,阳气逐渐转入收藏的状态,万物的生长趋于停止,逐渐凋零、枯萎。阴阳之间以协同为主导,同时以阳为主导,阳的变化起主导和决定性作用。阴,随阳的变化而变化,是阳的收藏的状态。阳气的释放就会有消耗、衰减,收藏的目的正是为了补偿这个消耗和衰减。阴并不是独立的一个物质或者状态,而是阳的收藏。因此,寒热就是伴随阳的生长和收藏的一个表象,阳气释放,天气变热;阳气收藏,天气转凉,并不是在热之外有一个独立的属寒的东西。
春夏秋冬反映了时间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反映了阳的状态。一年四季的变化、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实质上就是阳气的收藏与释放之间的变化。
在体用方面,体为基础,用是作用和应用;阴为阳体,阳为阴用。阴的意义主要体现为如何帮助阳发挥应有的作用。阳生阴长中,化气之阳,可促万物生长,阳为寿命之根本,且“卫外而为固”;阴为体,藏精而起亟。精,为阳气、能量的蓄积状态。精是阳气的聚集态,而不是释放态。精又藏于肾,《素问. 六节藏象论》中有“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的说法。
二、认识伤寒论
《素问.热论》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更具体的定义为《难经. 五十八难》中:“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伤寒即《伤寒论》之经,其纬为杂病。伤寒是一切发热的疾病,杂病则为不发热的疾病。
寒的实质是反映阳气的收藏状态,是阳气收藏的外在表现。寒乃冬之气、藏之气。因此,从寒的表象和程度就可以推断阳气收藏的情况。而伤寒即伤藏,此为伤寒论最核心的问题。也因此,应该养生、养长、养收与养藏并举。冬三月养藏,应“无扰乎阳”,具体为慎起居、调情志、适寒温、节动静。
阴阳一体两面,一分为二,其来源与《易》关系密切,《易.系辞》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即阴阳。太极之太,意为大、最,极为最高点,太极,即为比最高还高。唯有它,宇宙才能不断地循环下去,唯有它,生命才得以终而复始。太极就是一个如环无端之物,北宋周敦颐所传太极图,就是一个空空的圆,后世误将阴阳鱼之两仪图或阴阳图画面当作太极图实为大谬。
易为何物?《系辞》有曰“生生之谓易”,易即产生生命的那个东西、那个道理,易即太极!太极生出两仪,两仪再生四象,便有二阴二阳,四象再到八卦,八卦有三阴三阳,此时,便与医之三阴三阳各执一端。三阴三阳,是在太阳少阳、太阴少阴之上,再加阳明与厥阴,后二概念,只限于医家之用,乃中医阴阳论的一大特点。两阳相合谓之阳明;两阴交尽为之厥阴。
中医的最基本的特点就是整体观念和天人合一的观念。天地变化中最明显的单位或层次是“年”,每一年天地都发生一个很大的变化。一年之内,有春夏秋冬四时,四时之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年这个大的变化的框架里,还有一个更基本、更细小的变化单位,也就是“气”,一年由二十四个气组成。而一日之中亦可见四时,同样有生长收藏,岐伯曰:“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周期长度不同,阴阳变化之“象”相同,因此中医中有“同象原理”一说。天地阴阳的变化,就是一个升降出入的变化。
万物的沉浮是表象,其实质与根本是阴阳的变化。因此,我们观察任何事物,望闻问切的目的,就是要透过表象,看其实质和根本,看其阴阳之变化。《内经》云: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人体应跟着气的变化,“不及”与“太过”都是未与天地保持一致,没有与天地相应。人体靠“肺”与天地自然保持一致,因此《素问. 灵兰秘典论》和《素问. 六节藏象论》中讲“肺者,治节出焉”,“肺者,气之本”。而肺在运气里,属于阳明,阳明燥金,主肺与大肠。
而厥阴为风木,主肝胆。《素问. 六节藏象论》云:“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罢极是促使年与年、岁与岁之间交替变换,或者极与极之间交替变换的关键因素,作为人体,要保证这个大跨度上与天地的变化保持一致,就要靠厥阴,也就是靠肝,亦即“罢极之本”。
梳理即为:在岁与岁的层次,人体与天地沟通,要靠“罢极之本”,要靠厥阴;在气与气的层次与天地沟通则要靠“气之本”,要靠阳明。厥阴是粗调,阳明是微调。粗微相应,就在多层次、全方位上与天地建立了相应关系。
三、中医之基本模型
三阴三阳确定了中医的基本模型,便有“阴阳离合论”(《素问》第六篇),《易. 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是从“合”的层面讨论,而阴阳的离,可分为三,即三阴三阳,因此,阴阳的离合实际上谈的是一个分工合作的问题。也就是实现阴阳的生长收藏、阳气的释放和蓄积,这个过程必须有不同的作用机制,这牵涉到一个分工问题。
《素问. 阴阳离合论》说:“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开、合、枢,针对的是门户而言,门户开合靠“枢”的作用。具体而言,三阳有三阳之开合枢,三阴有三阴之开合枢,即阳门与阴门。只有三阴三阳的开合枢协调好了,阴阳的升降出入才能正常运行,生命才不会发生异常。在这个关键的环节上,阳明与太阴的配合默契,入降才能转到升出。这样的过程,阴阳互相帮助、配合,《素问. 至真要大论》有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