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望与共鸣中,看见教育与人生的真意

儿子推荐我阅读《培养元气满满的孩子》,我有些意外——身在美国的他,怎么知道这本台湾作家的——涉及基础教育、家庭教育的书?  为了减轻眼睛的负担,且省掉买书、库存的麻烦,我就用老办法——听书来接受儿子的推荐。

在听书整本书后,我也打开了“番茄免费读书”APP搜索书名进行文字阅读。眼睛阅读,对一些文字的咀嚼带来的别样滋味,是听书所不能抵达的。而听书,则解放了眼睛,手脚还能同时自由发挥,各有优点,相得益彰。

这本书的作者叫薛仁明,这位台湾知名作家,还写过《孔子随喜》《人间随喜》等作品。

《培养元气满满的孩子》这不只是一本讲家庭、学校教育的书,字里行间藏着的教育观、生活味,还有家人共处的温暖,竟让我忍不住想起自己在家乡——福州琅岐金砂的童年与少年时光。

在农村里,在读小学、中学的八年时光里,也是我最疯狂、肆意、憧憬的流年。那会儿哪有什么“教改”大阵仗?

我们这些乡下孩子从不上补习班,每天自己背着书包走路十几分钟上下学;放学了,学校不像现在须“清校”,我们留在在校园里继续追跑打闹:女生们滑沙坡  跳皮筋 捉迷藏  踢房子  扑卡纸… 男生,弹弓 鸟巢  铁圈  扑克……各种游戏,直到肚子饿得咕咕叫才肯回家,路上还不忘跟同伴嬉笑怒骂一阵,有点小钱的还买些香的要命,让人嘴馋的麻花、甘蔗、麦芽糖……

我几乎没有买。

到家也没闲着,得自己生火做饭,还得喂鸡、鸭、猪。 经常,放学回来,父母还没到家家,得自己生火做饭。  一打开锅盖打开,猪就焦躁地拱过来,长嘴巴对槽里只有清水的伙食显然不满意,用它湿乎乎 嗷嗷叫的嘴黏着我,走到哪,跟到哪,嗷到哪…

肚子已经饿得咕咚咕咚的我,忍受着点火起灶的烟熏火燎,眼睛辣辣的,泪花赶集似的不约而同的往外赶, 身体被猪拱得站不稳,还得把住阵营,坚持做饭… 

做好了饭,菜可能只有一块“豆湾”。 对半开,我和三哥一人一半,蘸着鱼露,那米饭,或加了地瓜米的,或在煮饭的锅沿贴了地瓜面饼的,好吃,滋味。

往往,煮饭的锅里还顺便炖了菜——小鱼炖红糟或炖蛋。 

有时,我喂完鸡鸭猪,“豆湾”被三哥独吞了!  气愤!

农忙时就更忙了:跟着大人去田里拾稻穗、晒稻谷;在滩涂上,大人弯腰挖蛏子,我们小孩跟在后面捡漏; 课余,编草袋,搓绳子…

节假日,女孩们一早围坐在一起剥蛏子,九点多,挑上糯米咸稀饭、茶水送到田里,给劳作的大人当点心……

现在想来,这份从海风里、泥土里、烟火气里长出来的“元气”,比任何课本都生动。

薛仁明说养孩子,如果是养熊猫,显然家长累得很。  如果像“养放山鸡”, 那就不一样了。 我太有共鸣了!童年少年的我们,就是一群群“山鸡”,得自己觅食,大自然就是我们的玩具。

哪像现在养孩子,倒像是在“供熊猫”似的小心翼翼?其实孩子的活力从来不是靠物质堆出来的,是从天地间、生活里一点点攒来的,越接地气,越有蓬勃的劲儿。

人到了一定年纪,读这类书早已不图学什么教育技巧,反倒像是在别人的故事里,打捞自己的旧时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