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色底层人物的艰辛生活在老警察的尽职尽责中一一展现,理想的持守在心灵的寂寞中散发着人性的温情。——鲁迅文学奖授奖词
小说聚焦底层人的生活,讲述了一个巧合而最终又将隐没在茫茫人海中的故事,毕竟生活已经是格外自顾不暇的艰难了,谁又有空细扫他人瓦上霜。与其说这是一部犯罪小说,我更愿意看成是一部关于孤独、关于爱的故事。
一个经验丰富直觉极准的老警察,一个行走在法律边缘的小混混,因为哑女小于有了交集。被伤害的是小于的哥哥,伤害她哥哥的是她的情人,抓捕她情人的是她的理发店客人。情人说要陪着哑女过年,可是最后哑女还是难逃一个人,一个人守着理发店张灯结彩,等着情人。哑女一直依靠着不同的男人,但到最后,她仍是一个人。生命与生命的交错之后,留下了一串串的问号,一个个张灯结彩而又壮烈悲凉的等待。
于心亮,小于的哥哥,是小于家庭的代表人物,一个生活在底层的出租车司机,家里老人小孩一家八口人全靠他养,拼命工作也只为多赚点钱。小于,于心慧,是一个可怜的聋哑女人,于心亮的妹妹,很难想象,一个聋哑人的世界,没有声音,孤独更深。童年的不幸,家庭的不幸,连婚姻也是不幸的,她听不到声音,也说不了话,连手语都不会。所有的不幸,她无处可说,也只能默默忍受,没有人理解她,留给她的只有背后的指指点点和闲言碎语。她也渴望爱,渴望被人关心,直到她遇到了钢渣。只有钢渣对她好,她把一切的不幸都发泄了出来。钢渣,小于的爱情,说他坏,他的确是个坏人,因为他抢劫害人,虽然事后后悔自责,但也无事于补。唯一的好,就是对小于的好,他在跑路之前答应小于过年会去见她,即使被抓,但心里一致记挂着小于。
故事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孤独点。警察老黄,妻子离世,女儿在外地也不经常联系,一起工作的同事还都是年轻人,干巴巴的日子像不吸水的干木耳,怎么泡也泡不软。哑女小于,因父母的无知,自小聋哑,后来学理发还被师父欺负,渴望爱又缺少爱,像是得了颈椎病的向日葵,从来没有朝着太阳笑过一次。抢劫犯钢渣,穷到生存都是一种奢望,就像悬崖边上的一颗小石子,就算掉下去也不会有回音。在这个小地方,他们都有各自的活法,却毫无例外皆是低伏于尘土间的灰头土脸。
一个人张灯结彩。一个人为什么张灯结彩?因为孤独,内心的孤独。一个人和张灯结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人是孤独的,张灯结彩又是热闹的,就像过年的时候,当一个人冷冷清清身处异地他乡,望着大街上灯火辉煌,孤独感就会油然而生。全世界的张灯结彩,却没有一盏灯为你而亮。
没有绝对的好或坏,一切都是相对的。人性的善与恶,在小说中都得到了很好地体现。人民警察本来是为民请命的,但刘副局不但唆使下属对小孩子动私刑,还包庇嫖娼,官商勾结。故事里的两起命案,一个有了该有的归宿,一个还在等待结局。而我们要看着世间冷暖,而不是掩耳盗铃。
最后,借用小说的结尾作为本篇的结尾: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那是源于人们的美好愿望。当然,疏而不漏,有点像英语中的一般将来时——现在破不了,将来未必破不了。但老黄在这一行干得太久了,他知道,把事情推诿给时间,其实非常油滑,话没说死,等于什么也没有说。因为,时间是无限的。时间还将无限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