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看儿童教育类的书籍,如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胡慎之的《陪孩子度过生的第一个三年》、方刚的《家庭性教育16讲》。这些书的教育理念基本一致: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需要。同时,这些书也明确地指出,孩子的养成,和孩子与家长的相处方式息息相关。相处过程中,孩子会向有意、无意地向父母认同。因此,好的儿童教育,与其说是对孩子的教育,不如说是提倡家长对自身修养的完善。
《陪孩子度过生的第一个三年》中专门有一节提倡家长应该有意地促使孩子向自己认同。当然,家长的行为举止首先要得体,值得效仿。
不禁我就想到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认同的事情。
我现在自己一个人住,但是我现在盛饭,必用家里最大的碗;但凡炒菜,食材里面要用到蒜的话,蒜都会在出锅才放;炒青菜、蒜苔,都只会炒至七八分熟即可等等。我从来没有刻意去学,但是,自然而然地就这样做了。因为,我的妈妈做饭就是这样的特点。她从来没有教过我这些。我只是耳濡目染地,看到,然后就那样做了。我在向她认同。
我经常赖在床上,擤完鼻子的卫生纸扔地满地都是,和她一样。。
我的神情也越来越有她的样子。有一次看到自己参加的某次课程的合照,照片里自己蹙眉忧郁的样子,不禁惊呼,怎么和她简直一模一样?!有时候我会自我观察,我发现当我焦虑时,身体动作和脸部习惯的表情也是和她非常相似。
小时候,我觉得自己和妈妈很不像,我一定不要像她那样。到了现在,不知不觉中,自己却越来越像她了。好的、坏的,都是。
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向父母认同的过程。可是有些孩子为了和父母不一样,刻意表现为和父母相反的样子呢?也就是说,父母有A的特质,(这种特质往往给孩子带来了不好的感受,甚至是伤害),那么孩子刻意地表现为-A的特质。虽然整个过程,仿佛孩子在摆脱父母的影响,但是这其实也是一种认同,A的特质已深深地存在于孩子的内心之中,限制着孩子的自我发展:拒绝A,成为-A。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如此之大,那么父母在和孩子相处过程中,就需要怀着一颗谦卑的心,时时成长自己,完善自己的品行,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首先,在德行方面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孩子需要一个道德品格优秀的父母来认同,父母做一个好的榜样,让孩子可以有一个成长的方向。可是,生活中有一些父母,一边说要遵守交通规则,一边带着孩子闯红灯;或者一边告诉孩子和小朋友要团结友爱,一边在孩子面前,说别人的坏话,和别人相处斤斤计较。在这样的父母身边,孩子学会的往往是父母的行为。甚至,有的父母在一些事情上行为举止猥琐,孩子无法向家长认同,这就会给孩子的内心造成冲突。
另外,在家庭生活中,促进孩子的性别认同。一般孩子,长到两岁左右,就慢慢开始有了性别意识。这时,家长就需要引导孩子进行性别认同,也就是说从形体上认同男性特征和女性特质,还包括通过良好的家庭关系帮助孩子形成对同性的认同,以及对自己性别角色的认可和满足(引用自《陪孩子度过生的第一个三年》)。男孩,知道自己是男性,向爸爸认同;女孩,知道自己是女性,向妈妈认同。
第三,父母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也将这样的关系内化到了孩子的心中,以后孩子在建立关系时,也会将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如果父母从小对孩子尊重、关爱,孩子就学会了爱的表达方式。有些家庭会在孩子3、4岁的时候养猫或者狗这样的宠物,父母就会发现,孩子就会像妈妈照料自己一样细心地照料着小伙伴们。这样的过程,也是小朋友学习爱的过程。但是,如果有些父母 太糟糕,只会打骂孩子、只会严苛教育,现实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就会内化为孩子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的关系,这样的孩子对待世界,也只会暴力。他们内心已经将爱和恨混淆了,失去了拿捏行为尺寸的能力。比如前几年的大学生虐猫事件,事实是,他的父亲对他非常严厉,他以为他对猫的行为是出自爱。
孩子是世界上最柔弱,又最勇敢的存在。没有经过调查,就敢将自己全部的生存希望和幸福寄托到两个未曾蒙面的人手中。因此,为人父母,在决定生养一个孩子时,怎么能不小心谨慎、满怀感恩地呵护这样的期待呢?努力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吧,为孩子的成长,树立一个好的榜样。给孩子幸福的生活,也给自己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