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文学并不感兴趣,然而对于貌似反映真实历史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却情有独钟,着力很深,以至于书中的很多细节都能娓娓道来。即便是好朋友,在某些特殊场合,甚至还要为书中的某个人物或情节争个面红耳赤。而且,越是到民间,这两部书的故事情节越受欢迎,老百姓基本上是把《三国演义》以及《水浒传》当作正史来看待的。由于影响力实在太大,很多人误以为书中描述的一切都曾在历史上真实地发生过,都是信史。其实并不。实事求是地讲,如果说《三国演义》尚能大体接近史实的话,那《水浒传》基本上可算是捕风捉影了。
抛开《三国演义》,单说《水浒传》。
鲁智深绰号“花和尚”,在《水浒传》中无疑是一位正面人物,不管是拳打镇关西,还是大闹桃花村,抑或是解救林娘子,无不体现出其侠肝义胆的英雄气概。然而,如此英雄人物,其绰号怎用如此不堪之“花”字?须知,无论出自俚语,还是书面语言,“花”都不是一个褒义的词汇,不仅如此,它简直就是近似“流氓”的一个形容词。很多年前,在天涯看过王怡的文章《花和尚的英雄本色》,立马解构了我对鲁智深的崇拜。王先生认为,光是喝酒吃肉,如何又算得上花和尚呢?整部《水浒传》中,有名有姓的女子不多见,倒有一大半和鲁提辖扯得上关系。老鲁的几次精彩亮相,几乎都和女子有关。《水浒传》是一部男人戏,浓墨重彩于义薄云天的兄弟之情,比如鲁智深之与林冲。然而,且不说鲁提辖结识林冲是先从见到林娘子开始的,就算是真的冲着林娘子来的,兄弟情要放在首位吧?可是,二人自第七回野猪林一别,一直要等到第五十九回才重逢。然而,久别重逢,鲁智深见面的第一句话竟然不是倾诉思兄之情,而是“洒家自与教头别后,无日不念阿嫂,近来有信息否?”让人大跌眼镜。而鲁提辖与林教头的一段义薄云天的恩情,也从五十七回后戛然而止,自此全书再没有一句话写此二人有任何交往。证据当然还有其他,有兴趣的可以按图索骥找来细细品读。
十年砍柴赞扬鲁智深重义气、够朋友,说《水浒》中处处说“忠义”,但真正做到谋事忠,对友义的只有林冲和鲁达,并说鲁智深惦念林娘子是其性格直爽使然。黄河漫谈也写了一篇《难道,花和尚看上了林娘子?》为鲁智深正名,认为我们所处这个年代太庸俗了,无论什么事,一些人总往男女私情上生拉硬扯。可是,如果性格鲁莽是鲁智深的最大特点,为何其绰号不叫更为恰当的“莽和尚”或“鲁和尚“?
看热闹没有怕事儿大的。金圣叹点评水浒,对鲁智深绰号中的“花“字感觉意味深长。对第五十七回鲁智深的真情流露,则批之曰“奇语绝倒,令人闻之,又感又笑”。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也许,花和尚的花,是真的花,只不过他压抑、克制得好。但“花”字所为何来?恐怕只有施耐庵先生能解读了。
前几天,读李庆西先生的文章《水浒地理学》,文中广征博引,足见考据功夫了得,又颠覆了我对《水浒传》的认识。按照李先生的研究,首先,《水浒传》中的梁山人物只有宋江一人见于《宋史》,而且记述颇为简单,其活动范围大致应该在淮安、盐城、连云港一带,距梁山相去甚远。兹录如下:(宣和三年二月)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其次,梁山泊(泺)这个地方,据《宋史》仅有的几处记载,只有小偷小摸存在过,而且官府镇压手段残酷,绝无敢于跟官府正面冲突的武装团伙。其三,根据南宋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里面找不出任何与梁山泊有联系的字句,反而提到卢俊义、燕青、张横、戴宗、穆横五人出没于太行山。须知,太行之去梁山,尚有三百余公里之遥。其四,重要情节历史上不存在,比如宋江征辽。另外,顾祖禹的《方舆纪要》关于巨野泽(梁山泊)的描述没有依据信史,而是依据小说《水浒传》,因此导致后世更加以讹传讹。其五,《水浒传》对于空间的描绘相当随意和任性,导致出现很多地名混乱以及历史地理和空间方面的错误。等等。以前也知道《水浒传》虚构,但没想到竟然虚构得这么厉害。
那么,答案似乎已经很清楚,《水浒传》就是后人根据历史上的只言片语杜撰出来经多次加工形成的一部小说。严格地说,小说中所描述的人物(当然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和故事情节,基本上都是虚构的,历史上是不存在的。
宋江的叛乱,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并不像小说中描写得那么惊天动地,甚至和梁山泊根本没有一丁点儿的交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很多慕名去过梁山的人,一般总会用四个字来概括心情,那就是“大失所望”。想想也是,现实中几个低矮的山头、山下一马平川、水泊荡然无存,怎么和想象中的一百单八将、八百里水泊、战船云集的壮观景象相比?反差实在太大了。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既然如此,再从现实的角度来对号入座讨论花和尚“花”还是“不花”,其实也就失去了基础。施耐庵的想象力无疑还是不错的,和《三国演义》相比,《水浒传》毫无疑问是写得较差的,包括与史实的结合,人物的刻画,线索的把控等等。对于书中的人物,无论褒还是贬,都只是作者自己的看法,或者反映了当时社会流行的价值观而已。评价书中人物,从另一个角度看,其实就是在评价作者的人物塑造和语言表达能力,结论有差异,不必太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