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对于中国来说是“大迁徙”的一周,天南地北的人们都急匆匆的往家赶,只为一家人在一起吃个团圆饭,中国的春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只是年味儿,更是家的味道。
全家人老老少少齐聚在一起,团团圆圆,然而,给我感触最深的便是,为什么只有春节大家才能团圆,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回家”成了一种春节的另一种承载方式,可是,这个反常现场却成了今天最为稀松平常的事情。
在古代,有“父母在,不远游”的教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儿行千里母担忧”虽然古代交通不发达,但在根上,至少地理要求上,孝道便要求着我们能够时时探望父母,照顾父母。几千年后,或是为着职业发展,或是为着讨生活,异乡工作成家的大小家庭比比皆是,各行各业,各有各的辛酸,各有各的苦楚,大家都不容易,为着各自的前程,客居异乡,远离父母,甚至很多家庭一年到头放假了,才有时间回老家看看自己的父母,其实,仔细想来,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社会倒退。
如果不是非要等到春节赶上春运潮才回家,工作相对空闲的时候提高回家的频率,延长在家的时间,“家”这个字的温度是不是就会更高一些呢?毕竟,家人所囊括的内涵,并不只是逢年过节的探望与问候,更是春夏秋冬各个节气里的陪伴与呵护,沟通与分享。
再说说陪伴,在今年的年度计划里,我把对父母的高质量陪伴认认真真列入了计划表中,每月至少一次的高质量陪伴。说实话,个人感觉这件事既正确又可笑。反观这几年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手机占了很大的比例,即使面对面坐着,肩并肩站着,放下手机大家推心置腹的深度交流越来越少,而家人父母,更是如此,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差距逐渐拉大,可聊的,想聊的内容越来越少,我们对身边电子设备的关注远远大过对身边父母亲友的关注,所以将高质量陪伴,深度精神沟通成为了一项计划被列入了我的每月计划当中,正确的是我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愿意自己也愿意正视这个问题了,可笑的是这原本该是为人父母子女的生活日常如今却需要刻意列项。
“家”“团圆”“温暖”对我们来说都是大词,大到无声潜行进每个人的生活中却变成理所当然的视而不见,或许,我们可以暂时抛开大词把每个小细节嵌入到琐碎日常的点点滴滴,饭后放下手机陪着父母做做家务,出门散散步,静下心来陪着妈妈唠唠家常,家人聚会的时候大家一起玩玩儿游戏,听听父母的心声,了解下小朋友们的愿望,多看看身边的人,多说说各自的心里话,真真实实的与人们去相处、去沟通、去了解,而不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各自沉浸在自己的屏幕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