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门罗说:“生活的要义,就是满怀兴趣地活在这个世界上。”书本就是我们的任意门吧,在生活厚重的围墙上开了一个个小门,每一扇后面都是生机勃勃的世界。
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我和几个朋友约好一起读我们共同拥有的一本书。林清玄在书里写到“浪漫,就是浪费时间慢慢吃饭,浪费时间慢慢喝茶,浪费时间慢慢走,浪费时间慢慢变老。”朋友看向我说:“你有没有觉得我们一起浪费时间读我们都读过的书好浪漫?真正喜欢上看书,是大学时养成的习惯。还记得那些年,一支笔,一个笔记本,一本书的寂静时光,阳光洒在图书馆的玻璃窗前,思绪随着文字游走。年龄成长了,伴随着是更多的迷茫,便开始想着从书籍中得到救赎,不能行万里路,想从书中了解更多,享受阅读时充实自己的感觉。我读《瓦尔登湖》看到了梭罗,一个只有内心强大,又何惧别人的不解和生活的艰难,从独来独往中得到人生最高境界,从寂寞中领悟人生的真谛;读《平凡的世界》和《红楼梦》我领悟人该如何活着,人会如何离去。被疫情包围的这几年,我最心心念念的还是《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我记得当时哭的稀里哗啦。畸变再度,依旧是觉得很感人。
时间,在文字里清香,我在文字里缠绵。如果,恰好有人看到,恰好你又懂得,那三杯两盏的闲愁,正好击中了你心底某一处的柔软,这自然而来的欢喜,便是世间最真的情意!作家黎戈说:“一个人,关起门来,心,常常就来敲门了。”人应该有敢于关起门来的时刻,不去应对时刻变化着的世界,不去回应过多的联系,只将目光放向内心,只去建筑内心的城堡。
最近总有家长向我咨询孩子看什么书好,既实用又对学业有所帮助。“读史使人明智“,这是先人早就说过的。如果只推荐中国人必看一部经典,我认为那就是——《史记》。而提起《史记》,就想起鲁迅的高度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那么,对于这个时代的普通人来说,到底为什么要读《史记》呢?“环境在变,社会在变,但人性不变。”《史记》记录了将近130个中国历史风云人物的故事,读懂了《史记》,也就读懂了人性:小人徒见利,而不顾其害(《赵世家》);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春申君列传》);飞鸟尽,良弓藏(《越王勾践世家》)……以《史记》看世俗人心,三千年未曾大变。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史记》是学习、工作、生活的实用指南,受益终身:高智商如范蠡、张良,无论什么境遇总能明哲保身,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会处事的情商;纵横家如苏秦、张仪,凭能言善辩而建功立业,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会谈判的智慧;英雄如陈胜、荆轲,不适合学习和模仿,但有强大的激励作用……《史记》就是一部人活于世的教科书,当历史的风烟散去,它留给我们的,正是关于生活的教义。作为一部绵延三千多年的“历史画卷”,《史记》可以启迪智慧,培养历史大局观,读《史记》,就是读社会,读人生。也许你没有条件周游世界,《史记》正好为你弥补了因足不出户而欠缺的广阔视野!不只是大人,从小学习《史记》的孩子,也会收获受用终身的知识涵养。很多语文考试中的文言文阅读题、材料解析题,都出自《史记》。所以在孩子6岁到16岁,从小学到高中,它基本涵盖了所有的文史科目,成为他们文化教育离不开的土壤。像小学课文中的《将相和》、初中学的《陈涉世家》、高中的《鸿门宴》......学生越早接触《史记》,就能越早掌握学好语文的诀窍。而在大语文趋势下,熟读《史记》的孩子更能拉开与别人的差距。
这些年疫情的反扑,一浪接一浪地拍打着看似景气而稳固的经济。尤其今年疫情多点散发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核心城市。因经济停摆,有企业倒闭关门,遭遇暴击;有人被迫失业,负债累累。没有悲伤的心声,没有瑕疵的人设,没有崩溃的时刻,难道才是正能量社会里人类本应具备的样子?每个人都要戴着面具而活,捧着写好的剧本,去说着言不由衷的话语?卡尔维诺曾把读书比作躲进了牡蛎壳,好像外界就此消失了,我们蜷缩进舒适而安全的地带,孤独并享受孤独的自己与另一个全新世界的相遇。所以方舱医院那位静静读书的男子在那个时刻如此打动人心!
读到真正好的书,仿若一场甜蜜的爱恋,缠绵而难舍,忘我而沉醉。好书的标准并非大众定义中的畅销书或者文学经典,是能够契合你的体验,能在阅读中不断拥有“电击”般的触动,那会是一种相见恨晚并充满感激的心情。在一个个“撞击”的瞬间,就这样说出了什么,治愈了什么,点醒了什么。
美好的情感也是沉静的,不是聒噪地索取,是孕育于彼此内心的充盈。“目光朝内,轻散芬芳。”好好安静的读书吧!愿你静默,愿你生长,愿你全然地吐露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