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早就看过这个故事,我以前看到时,只觉得老人有智慧。今天再看一遍时,心里却在冒冷汗。故事是这样的:
一群小孩在一位老人门前大声喧闹,老人劝告他们离开,却无效。几天之后,老人觉得难以忍受。于是,他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说看着他们这样玩挺有趣,请他们以后都过来玩。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又来了。老人说自己钱不多,只给了15美分,孩子们勉强接受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5美分。孩子们很生气,说:“我们这样卖力很辛苦的,给这么点,我们不干了!”老人成功地劝走了孩子们。
孩子们玩闹,本来是遵从自己的内心——自己想玩。什么是赤子之心?就是纯粹地想玩,玩得满头大汗也不觉得苦和累。这就是内在动机。而老人用钱成功地将孩子的内部动机转变成了外部动机,原本不觉得苦、累的事情,变成了心不甘情不愿的事情了。
这让我想到了学习。
一、学习,最初的动机是什么?
每个人原本都具有学习的本能和天赋。孩子一生下来,都是带着喜悦去了解他们所经历的一切的。父母们还记得吗?孩子从不会说话时,就已经会非常急切地想知道许多许多东西,你如果没有及时回应孩子的问题,幼小的孩子甚至会生气。那时,没有人要他们学什么,是他们自己想要学。
学习原本就是人的一种本能,每个人一生下来,都很想知道未知世界的奥秘。当我们掌握了一些知识、解开了心中的困惑时,心中是不是会涌起巨大的喜悦?这种喜悦,就是自己对自己最好的奖赏。为了再次体验这种巨大的喜悦,我们会主动去寻求更多的未知。这就是内在动机。
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老师、家长要他们学了?仔细回想一下,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多数孩子开始厌学了?
是什么让孩子们的学习动机发生了改变?
二、评判,改变一个人的动机
我认为,对孩子最初学习的赞美、奖励、责骂、处罚和比较等各种评判过多,都会引导孩子从内部动机转移到外部动机。
有人也许会说,表扬、奖励怎么也不行?!
表扬与奖励,也是一种评判,评判过多,同样会影响一个人的动机。
当我们给孩子加入了过多的评判,即使这种评判是正面的,也会影响孩子的体验,将原本的内在动机(对世界的好奇)转变成了外在动机(为了获得教养者的奖励与赞美)。想一想,持续下去会发生什么后果?
奖励与表扬,确实比责骂与惩罚好很多倍。这种赏识,会激励人努力上进,最后可能变得很优秀。但终有一天,TA会发现,自己好象永远在为他人而活,自己做任何事,总是在想,别人会怎么看、怎么想呢?关注力总是在他人身上,常常忽略了自己。
至于像惩罚、责骂等负面评判,更容易使人从内部动机转为外部动机。接受了太多负面评判的人,为了避免下次的负面评判,就会慢慢变成假自我,逃避现实。即使愿意学习,也只不过是为了不被批评和惩罚。
三、尊重感觉,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评判,为什么会改变一个人的动机?
因为,对人过多的评判,就是将这个人从做事的初心,引到对外在人与事的关注上,就是在切断这个人自己的感觉。做一切事都无法跟随自己的内心,总是关注身外之人与事。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守一”。张德芬说: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而无数的评判,使绝大多数人只看到别人,没看到自己。
所以,如果一个人永远在为他人的评判而活,就永远难以找到自己内心的感觉,那TA这一辈子就像没活过一样。
只有尊重自己感觉的人,才会有惊人的创新力。
乔布斯的父亲总是对乔布斯说:尊重你自己的感觉。乔布斯在开发新产品时,从来不去问顾客想要什么,他说,他从来不去考虑市场需要什么产品,而是凭着自己的感觉,想象出产品的样子,然后按照那个样子,做出足够好的产品,顾客自然会买。乔布斯还说:如果当初福特去问人们想要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当时的人们一定会要求,给他们一匹世界上最快的马,可是最后,福特造出了人们从未见过的汽车,可比马快多了!
四、如何尊重孩子的感觉?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惨了!孩子都这么大了,晚了!
不晚!
当然,如果你的孩子还小,补救工作会容易许多。当孩子做得好时,他们其实已经很开心了,我们不用再去“锦上添花”——表扬、赞赏他们。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和他们一起开心就好了。这时候,连语言都是多余的,只需去感受孩子快乐的感觉就好,或者一个喜悦的、关注的眼神就足矣。
如果孩子已经长大,也不怕,从今天开始,孩子做任何事情,都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感觉。就像乔布斯的父亲对乔布斯说的那样:尊重你自己的感觉。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感觉,不要强行否定、切断他们的感觉。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从自己做起,永远尊重自己的感觉。
我们发现,不停地评判孩子,无论是正面的、负面的、语言的、还是物质的评判,都会改变孩子的学习动机。因为,评判,会将孩子的注意力从内在、转向外在的人与事,使孩子越来越远离自己的初心,找不回自己。我们要做的就是,停止评判,尤其是负面评判,多关注并尊重孩子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