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今天应该记录教师节的温暖与感动。
可最近忙的不可开交,每天好像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烦躁让我看不进去书,脑子里背不下题,决定“不如先洗个澡放松一下”
一边洗澡,一边放了于洁老师的书。再次感慨,这本书太适合班主任,特别是年轻班主任,更特别是后妈型班主任了!
“每一个可爱的班级背后,都有一个殚精竭虑的班主任。班级问题层出不穷,有点像打地鼠的游戏,此起彼伏,打不完的感觉。”
想说说自己的变化吧!
我是一个容易急躁的东北女汉子。第一届当班主任,面对孩子们五花八门的问题,真有种打地鼠的感觉,满脑子“怎么老是你?”
记得有一次教研回来。学生们跑过来说,xxx又打架了,xx老师去拉架都拉不住,差点摔了一跤。妈呀!当时我怒气值拉满,火气蹭的一下就涌上头顶。我把那个已经拉回一些理智、在委屈的抽噎的男孩子劈头盖脸训斥一顿。
他敢怒不敢言,气冲冲的跑到办公室门外蹲着哭。我去找他,他哭着喊:为什么都怪我?为什么都骂我?……
想想真是后怕。
现在,我在带班上心态平和了很多。我知道这是这个年纪的孩子比较正常的现象。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不同,家庭熏陶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性格和行为方式。他们这种折腾,叫青春。
“我现在不会因为田里长了很多杂草或者出了虫子而太过焦虑,因为我经历了很多次,知道这是正常的,我需要做的是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我不是救世主,我只是催化剂。”
比如开学第8天,有个孩子已经陆陆续续犯了5.6个错误了。一会是拿水枪呲人导致打架;一会是损坏班牌;一会是拿毛毛虫玩具在课上玩;一会是不写不交作业;一会是扔粉笔……这我都和颜悦色的“忍了”。
可昨天我的数学课,他坐在第一排竟然不听课。桌面空空如也,不是睡觉就是发呆,再就是玩各种各样的玩具……
我下课找到他,他以为我要骂他一顿或者告诉家长,梗着脖子站在那里。
我控制平和的情绪,让他拿椅子过来坐,他愣了一下才去行动,然后有点局促的、端正的坐着。我和他解释了为什么有些行为是不合适的,但我发现他开始放空、愣神,我意识到自己的方法错了。
于是,我让他来总结我说的几点。果然,他开始思考。然后我加以引导和提醒。这种方法果然奏效,说出来才能入脑入心。
他还向我提出疑问,比如能不能把饮料装到杯子里带来,我和他解释了喝饮料对成长阶段的影响,让他自己做决定。
最后,我给他引用了上届学长学姐的例子。“我希望初三报志愿的时候,选择权在你手上,而不是被迫择校。
有的学长学姐最后花十几万去上全日制班,这笔开销不小,而且收益并不太可观。
应该怎么做,你还是自己做决定”
回去以后,他“罕见的”提交了历史小测,也主动写数学作业,还来问我问题。今天数学课也达到80%专注度。
我打算在班群表扬他的进步。刚坐下来编辑,几个学生就跑过来“老师,xxx和xxx打架了,你快去管管吧,怕拦不住了”
好家伙,又来!我赶紧跑去教室,两个孩子假装无事发生,大概是怕我责罚。可校服背后满面的粉笔灰还是昭示事情的发生。
我把他们叫出去,他们俩都情绪激动,想通过大吼的方式证明自己是过错少的一方。这时我知道,我必须要放低音量、耐心引导。
问题其实还是那些……好在前几天我们建立了还不错的师生关系。事情以他们俩互相阐述自身问题、承诺作出改变而暂时告一段落。
我带他们俩去了洗手池,让满背粉笔灰的孩子去拿了很多纸巾,沾水,我帮助他简单进行了擦拭清理。也帮另一个孩子整理了仪容仪表。
孩子们的情绪都平复了下来,互相鞠躬道歉、互相原谅。虽然我知道,他们肯定还会以某种形式反复,但我不再纠结或者愤怒。
我清楚:
教师能做的改变其实是很小的,但一定要坚持做正确的引导。班级问题层出不穷是常态,但是基本就是这些类型。
我们要做的,就是静下心来,不和学生生气,不和学生赌气,不和学生斗气,不拿学生出气。把能做的都做了,等到风景都看透,再慢慢感受细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