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公司内网学堂上看到一个课程《如何在他人的否定和质疑中坚持自我》,没有点开看;然后又在微博上刷到一段话,说建议精神内耗的人都去看看《被讨厌的勇气》。突然感觉来劲了,那就聊聊关于精神内耗的事儿吧。
首先我非常推荐《被讨厌的勇气》,可以说在我个人精神内耗到达顶峰的前两年,这本书拯救了我,当然我同时还在“服用”武志红老师的《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我也曾多次向身边的人推荐这两本书。再后来,又陆续把《幸福的勇气》《自卑与超越》拜读完。现在的我,不能说完全摆脱了精神内耗不再焦虑,但学会了适当地化解焦虑,接纳自己。正因为接纳自己,整个人也更能收放自如,适度自信。
目的论:你如何看待一个事物,取决于你
阿德勒心理学与弗洛伊德的最大差别在于,弗洛伊德讲「因果论」而阿德勒讲「目的论」。简单理解就是,弗洛伊德认为童年的遭遇会影响成年后的性格观念等,而阿德勒则认为这跟童年的遭遇没有关系,是我们自己基于某些目的赋予了童年经历和遭遇特定的意义。例如你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为了使之“情有可原”,你会往回翻找童年的一些经历,为自己的目的找到说辞。
这里不探讨谁对谁错,因为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对错。成年人应该理智地从“利益”出发,判断哪个观念对自己更有益。这也是我选择阿德勒的原因。
比起「因果论」,把所有不如意不顺心统统找到完美的说辞和借口,我想「目的论」更适合我这种还没有完全认命也尚且有那么一点自主性的人。
「目的论」让我想到最近在看的《中国哲学简史》里面提到的「相对性」。很多事情并非只有一面,而我们怎么看待它,往往取决于我们希望通过它达到什么目的。同样是一次面试失败,有些人看到的是自己短板缺点,把这次失败视为人生中难以迈越的坎,同时透露着自己的失落与无奈;而有些人则从中吸取经验,努力寻找扬长避短的方式,并在日后的成功时,将这些失败亲切地称呼为“成功之母”。
所以其实道理都很简单,身处阴沟时,你可以选择抬头仰望星空,并从心底里感叹“要不是在这暗黑的环境,这头顶的星空恐怕不能这么璀璨吧”;你也可以执意颔首凝望着阴沟,不作任何的改变和努力,并为之找到理由。所谓“内耗”,不就是自己跟自己别扭么?既想改变现状,又怯于行动,宁愿辗转地给自己找原因找理由,结果不断地陷入纠结中。这种内耗真的取不得。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一旦想清楚这个问题,生活中绝大部分的烦恼,你会发现,豁然开朗。
什么是「自己的课题」「别人的课题」,简单来说,就是「你只管做好自己就行了,别人怎么做是别人的事情;你不要把别人的错误或不当,揽在自己身上」。
前段时间,有个朋友因为工作很焦虑
TA:我真的很不喜欢现在的工作
WO:为什么
TA:因为总是要跟很多人打交道,他们都不好相处,问他们问题,他们就推来推去的 WO:所以因为害怕“被拒绝”,就不想跟人打交道了是吧
TA:算是吧
WO:为什么害怕被拒绝
TA:就是觉得她们会觉得我很烦啊,不愿意理我啊
WO:但是在工作中,他们是相关方,你跟他们沟通或是咨询/请教他们,不是很合理很正常吗?你并不是故意找茬对吧。
TA:嗯
WO:所以你并没有做错什么。他们拒绝你敷衍你打发你,这是他们的选择,跟你有什么关系呀?你为什么要因为一件 责任不在你,结果也不因你而起 的事情,而感到害怕/难为情?
所以在我看来,属于我自己的人生课题是:当我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在解决它的过程中,我向我的同事请教/咨询,这是我在当下判断的,可以做的正确的事情,所以我做了。而别人的人生课题则是:当同事过来请教/咨询他时,他如何回应。他可以耐心解答,也可以考虑到自己有更重要的事情而选择拒绝帮助,甚至可以把这个请教解读为非善意的找茬而恶语相向。但无论是何种反应,那都是“别人的课题”。我们无权干涉,但也没有理由,因此而否定属于“自己的课题”。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真的很擅长 用别人的错误 惩罚自己。这股子“内耗”的执着,拿去做点什么不好!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曾经还有朋友问我,怎么可以做到 不在意社会价值的评判
其实我并非完全不在意,只是
1、我正努力地建立自己的价值评判体系
这套评判体系与所谓的“社会标准”并不完全一致。不同的地方,我坚信我自己的评判标准比社会那一套,更适用于我。所以对每一个事情的思考和选择,我优先套用的是自己那一套价值评判体系,当我践行得越多,便慢慢地发现,外界的、社会的评判对我的干扰越来越小了。
那么有人就会问,你怎么确保自己的那一套评判体系是对的呢?
我想这个问题有点“哲学”那味了。如果一个人心里还有这样一个问题,那么想必TA应该还没有建立好属于自己的那一套评判体系吧。因为如果建立了,那TA心里应该是对此笃定且坚信的,也就不会产生这个问题。
当然我并不是说每个人建立的自己的评判体系,都一定是完美的。它当然可以发展、改变。怎么触发它的发展、改变呢?我想无外乎是:
多学:多学习,学自己喜欢的,学对自己有益的
多问:多问问自己的内心,自己的欲望,自己真正的需求
多想:多想想为什么,为什么自己是这样想的,所谓内观自己
2、真正接纳自己
正如前面所说,自己所建立的一套所谓适合自己的评判体系,它并不是完美的,就像人永远无法达到完美状态一样,我们永远都有可以优化改善的地方,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非得在提升自我的路上疲于奔命。
在一个红绿色盲人的眼中,红牡丹再红,TA也感受不出来差别。牡丹需要改变自己吗?需要努力让自己更鲜红吗?感觉没有必要吧。
我们永远有属于自己的弱项,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从自己的诉求出发,思考这个弱项会带给自己什么影响,它是否有必要提升和改变,必要性有多高,改变的性价比又有多高,相比于把精力放在自己的强项,筑造自己的护城河,拉大自己的相对优势,会不会是更好的选择?
我知道自己的样貌并不出众,但是我依然坚信自己非常值得被爱被喜欢,因为我身上其他的优点,实在太多太有趣了。
于2022-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