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成功必备的品质是:明确的目标、扎实的知识和强烈的愿望!
明确的目标可以通过SMART原则结合我们的需求来制定;扎实的知识在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中也很好满足;那强烈的愿望呢?
我认为强烈的愿望是不懈坚持的体现,是人内在的一种驱动力!那人的这种动力是什么?它会怎么变化?我们如何找到?
1.动力的本质
从基因角度分析,人是基因的载体。我们的一切动力都是为了更好的延续基因的传递。
心理学则认为动力是一个人作为生命体发出的一切。理论上包括三个部分:自恋、攻击性和性。也被划分成三类:
1.身体的欲求,也就是欲望和需求; 2.头脑的声音,即你想表达的观点; 3.情绪和情感。
上面的三类动力是人生而俱来的本能冲动,属于我们的潜意识,也就是本我。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心理地形学”指出每个人都有本我、超我、自我三种人格,“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则遵循完美原则。
弗洛伊德打了这样一个比喻:本我是匹马,自我是骑手。动力是马,骑手能给马指出方向。自我驾驭本我,但马也许不听话,这说明本我的潜力是很大的。
本我这匹“马”,就是动力的本质。在现实社会中它需要自我这位“骑手的”正确指引。
2.一个人成长中的动力变化
先分享一个故事,我本人的成长经历: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小时候家里穷,没有享受过在我那个童年所有需要付费的玩具。父亲是一个很强势的人,我在家里的时候只能听从父亲指挥。自己的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这让我很无助,那时的我很守规矩,但呆板、敏感、不自信。
到了初中以后,我便寄宿在学校,一次运动会的突出表现,不仅获奖,也收到了许多同学的称赞,我开始慢慢自信起来。大学毕业后,自己有了支付能力,也在工作中取得认可,这时有一种感觉让我意识到到生命一切都是好的,都是被允许的。这给我带来巨大鼓舞,从此以后我开始释放自己,不接受任何束缚、否定,我希望活成完美的自己。追求完美的动力好像鸡血一般,我每天都很在意我的各个方面,逼迫自己成功,渴求别人的掌声。但是在成年人的世界里,这是不可能的,事业发展的不顺,让我对完美的追求更偏执,我不允许自己坠落,不希望自己的需求“死”掉。这样的自恋,让我忽视一切,也对身边许多人造成了伤害。
在追求完美的一次次挫败中,我对自己也开始怀疑。我不得不反思,在这期间翻了许多书也与身边的长者交流。渐渐的意识到自己不必追求完美,也许让自己的需求得到基本的满足便可以了。自己慢慢放松下来后,也渐渐把注意力放在身边的人身上,和他们的相处变得轻松了很多。现在我会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适当放弃一部分不可能的或者成本很高的动力。
在我人生的初始,我的需求一直被压制,道德的超我完全压制了本我的动力,我变得没有兴趣和信心;参加工作后,需求的满足让本我这匹“马”重新焕发活力,甚至挣脱了自我的束缚。现在我相信只有本我和自我的适度平衡制约才会让我们保持动力又不失控制,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
3.保持动力的最佳方法
责任感是让自己保持动力的最佳方法。
历史中许多伟人,在其人生目标的道路中能够披荆斩棘,克服各种困难,拒绝各种诱惑,甚至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复兴、亲人的幸福等,这背后支撑的便是他们心中的那份责任感。
为什么责任感可以保持动力?
当人们被赋予责任后,便具有了独特性,责任越大,就越独特,越不可替代。情感或自恋的需求被满足,本我的动力激活。
当我们的目标以责任感为动力时,我们会全身心忘我的投入到目标中,不会因物质的得失而痛苦。而责任感也可以反过来帮我们明确目标。
找到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业并使之成功、让自己爱的人幸福、面对人生不可避免的苦难超越自我,这都是我们的责任,在履行这些责任时都可以让我们的人生找到意义。
最后的话
每个人的本我都是自身动力的源泉,需要自我这位“骑手”来指明方向。
我们的需求基本得不到满足时会压制自我本能的动力,而我们的需求在世间不可能被完全满足,因此不要对此执着。
成功的道路上并不拥挤,因为能坚持到低的人太少。愿我们都能找到我们的责任而不负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