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1:医院卫生预防接种处
男孩,两三岁,刚打完预防针,妈妈抱着他说:“别哭,男子汉不许哭,哭啥哭,又不疼。”
场景2:火车餐车
爸爸给三岁多的儿子买的盒饭,儿子躲在桌子底下,边说边哭:“不好吃,太难吃啦”
爸爸说:“怎么就难吃了,再不吃打你。”
场景3:火车座位上
女孩,2岁多,看隔壁阿姨吃东西她就要,妈妈说:“你真讨厌。”十几个小时的车程,讨厌这个词不知说了多少遍。
场景4:半夜凌晨,大宝哭闹不停。“大宝,半夜了哭什么哭?听话,别哭。再不听话,打你屁股,不听话的孩子是个坏孩子。爸爸从来都不管你。从小脾气就这么大,长大了还管的了啊!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孩子?”妈妈越说越生气,把孩子扔床上,孩子哭声更大了。
场景5:半夜凌晨,小宝哭闹不停,妈妈抱着来回的走动:“小宝,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啊?想哭就哭吧,哭是可以的。妈妈陪着你!”哼唱儿歌:“妈妈爱你,妈妈喜欢你。”孩子慢慢哭声小了,睡着了。妈妈直了直酸疼的腰。
场景1、2、3是我看到的场景,爸爸妈妈为何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场景4、5是我学习心理学前后对待两个孩子截然不同的教养态度,同样是孩子哭闹,我都是爱孩子的,可行为为何如此不同呢?
答案来啦:
合理情绪疗法,又叫ABC理论。A指事件;C是结果或者态度;B是价值观。关键点在于我之前的价值观里认为孩子哭不好,学习之后认为哭是孩子情绪的表达,应当允许接纳孩子的情绪,这个区别决定了行为的不同。检视B代表的价值观里是否存在偏差认知:绝对化、以偏概全、过度糟糕是决定C的关键。
一般来说不合理的观念有三个特征:1、绝对化;2、过分概括;3、糟糕至极。
绝对化的要求:
是指人们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物必定发生或不发生的想法。它常常表现为将“希望”、“想要”等绝对化为“必须”、“应该”或“一定要”等。
例如:“我必须成功 ”、“别人必须对我好”等等。这种绝对化的要求之所以不合理,是因为每一客观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能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当某些事物的发展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
二是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它常常把“有时”、“某些”过分概括化为“总是”、“所有”等。这就好像凭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一样。它具体体现在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评价上,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
三是糟糕至极:这种观念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那将是非常可怕和糟糕。例如,“我没考上大学,一切都完了”,“我没当上处长,不会有前途了。”这种想法是非理性的,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会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所以没有一件事情可被定义为糟糕至极。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我们的认知决定了我们的态度,而态度决定了我们的行为。
所以说,孩子哭,你认为孩子在捣乱,你的心里就会很烦,甚至把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孩子哭,当你认为这是孩子在表达他的需求,孩子小,语言功能还比较弱,还无法完全把自己的意图表达清晰,那你会更细心的去观察和探索满足他的需求。当情绪来临时,人的海马体杏仁核在发挥作用,简称动物脑;理智思维脑不在线时,道理没用。先处理情绪,在处理事情。
俗语说,孩子见了娘,无事哭三场,因此让妈妈很焦心和头疼,有时轻易就能点燃妈妈的情绪。如果妈妈能够看到孩子哭背后的需求和表达呢?那才是对孩子真正的共情和接纳。
孩子有情绪和感受是正常的,没有对和错,允许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同样的,你允许自己表达情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