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自称莫迪亚诺的粉丝,却一直没读过这本书,于是和别人说起莫迪亚诺时多少有些惴惴。
没读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莫迪亚诺是那种风格一致的作家,一致到我会建议想了解他却没时间的友人们只读一本《暗店街》。他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即少复句、少长段落——这倒是类似他的小说主题。
寻找与迷失从来都是他小说的主线,青春咖啡馆也不例外;莫迪亚诺的文章从来都带有复调式的优雅感,青春咖啡馆也不例外。但让人意外的是,本书中莫迪亚诺罕见地使用了四个视角,这使故事越发碎片化,当然,莫迪亚诺借由高超的文字技巧,维护住了其小说一贯的优雅与精巧。
故事的主线其实很简单,在六十年代(又是六十年代!)的巴黎那家名叫孔岱的咖啡馆里,被人们叫做露姬的女子轻飘飘地出现又轻飘飘地消失。孔岱里待的又是什么人呢?诗人、艺术家、不得志的作家、导演、医生、私家侦探?噢当然,那毕竟是个左岸的咖啡馆。
故事的开头,保龄有一个红色封皮的笔记本,里面记载了三年里所有出现在孔岱的人,保龄说这是为了寻找「确定点」。这个笔记本充满了虚无主义色彩,即人的确定性的丧失,自身的迷失。莫迪亚诺的作品一向是虚无主义的,其「迷失自我,寻找母体」的主线是如此庄严的悲情寓言!
迷失自我的主题,从未被莫迪亚诺如此直白地表达,在小说的第三部分,露姬极端的逃离渴望可理解为对逃离确定性,即关系的渴望。在小说的第二部分,作者已然借露姬丈夫之口为确定性于非确定性的冲突埋下伏笔:「我想和她建立关系」。
露姬对关系的排斥,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的萨比娜,对不确定性的期望是如此深沉的隐喻,而露姬身上承担的隐喻还不止于此,书店店主的那句疑问同样贯穿了小说的全文:「那么,您找到您的幸福了吗?」
孔岱中人们的逃避,的挥霍,都可理解为对幸福不知处的惶恐,他们「根本找不到这该死的幸福」,这是与不确定性同样悲怆的哲学命题。
书的四五部分,视角属于露姬的情人。这部分中,生命之轻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露姬对过往的恐惧,对滞留的恐惧,对关系的恐惧,都在这两部分中慢慢酝酿,而形成对比的,是其情人在午后时光的感慨「我真是幸福」。
露姬沉醉于对关系的断绝,这是危险的,她也不得不求助于毒品来安抚内心的虚无。而罗兰的「永恒轮回」,像是一个巨大的恐惧投射于露姬的内心,刚才我们已经说到,人们是无法找到幸福的,挥霍青春更像是自我麻醉,而露姬又极端厌恶于建立关系,这二元的对立造成了露姬的痛苦。
那天罗兰赶向孔岱,人们告诉他露姬从窗口一跃而下。
也许露姬一直想象着自己的死法,她该如何死去?卧轨?服药?割腕?哦,它们都服从于重力,那永恒的束缚,都太沉重,沉重有如波西米亚墓穴的石棺盖,沉重有如永恒的轮回。
于是她选择最轻盈的死法,至少在那数秒内她摆脱了重力,她变得极端轻盈。
而据巴门尼徳,这正是由负变成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