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是一成不变的吗?
关于大脑,很多人认为从出生起,就不再改变了,因为我们的大脑中神经元会通过突触传递信号。
大脑是可塑可变的
数据显示,人在一两岁时,突触的数量会达到顶峰,比成年后的平均水平多出50%。之后突触数量会比较平稳,一直到青春期。
然后,经过青春期的爆发增长后,在16岁左右,大脑发育成熟,形成150万亿个连接。
所以,我们会发现,小孩子大脑特别活跃,学东西也很快,就是因为那个时候大脑的突触数量比较多。我们长大后,大脑突触数量就会下来稳定。
但其实,这并不意味着大脑也不会改变了。
书中指出,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使用大脑,它同样会发生改变。这是因为人们发现,大脑中整合学习与记忆的区域,也就是海马体,可以终生生成新的神经元,这也是大脑会持续改变的另一个基本证据。这种现象被称为神经发生,在大脑受创恢复和人的终身学习能力上发挥了很大作用。
科学家已经证明,联想学习这种活动,也就是学习并记忆无关事物间的关系,例如人的姓名与面孔,可以刺激海马体中生成更多新的神经元,这也意味着大脑会主动学习。
检索练习、有间隔的练习、演练、规则学习,以及建立心智模型都能提高学习与记忆水平,这些其实都是神经可塑性真实存在的证据,也就是说巩固记忆是增加并强化神经通路的手段,简而言之,学习能让我们的大脑改变。
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智商?
智商并不是一出生就注定的,而是遗传基因与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那么是哪些后天影响呢?
至少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
1.性格。
人的性格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适合做什么,一般来说,思维比较活跃的人适合创新,而成熟稳重的人更适合管理,善于钻研的人适合搞研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听到,“这个小伙子脑袋瓜子灵活、活跃,估计搞创业会是一把好手”,这就是从性格中去评估一个人的方向。
2.求知欲。
求知欲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对世界保持一颗好奇心,像孩子一样的去主动思考。作者认为,“一个好奇求知的孩子会比不那么好奇的孩子更有智慧,即便他们的聪明程度是一样的”。
3.家庭条件。
作者认为,一般来说,在那些有更多资源、教育条件更好的家庭中,激励与培养更容易实现。平均来看,富裕家庭的孩子在智商测验中的分数,要高于贫困家庭的孩子。
为什么呢?因为富裕家庭的孩子可以接触的资源会比较多,不管是开阔眼界的旅游资源还是充实大脑的教育资源,都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开发。疫情期间偏远贫困山区孩子的教育问题,就是最好的证明。
那是不是意味着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智商就偏低呢?不是的,研究表明,一旦低收入家庭的母亲得到支持,能向孩子提供教育工具、图书及谜题,并接受了在家帮助孩子说话、认物的培训,孩子的智商就会提高。
比如,孩子3岁时,用心陪孩子多多聊天,并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孩子思考。4岁时,引导孩子主动阅读并用自己的话语转述。4岁以后,加速语言能力的培养,这些都会提高孩子的智商。
所以,智商并不是遗传决定的,而是掌握在自己手里,进行适当的脑力训练可以提升学习自信。
我们之所以努力,是因为努力本身能拓展我们的能力。你所做的事情决定了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你有能力做什么。你做的事情越多,你能做的事情也就越多,那么智商也有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