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骂人最狠的一首诗,有文化的“雅骂”就是不一样,耐人寻味
作者:凯紫
来源:凯紫的诗词之美(ID:kaizisc)
众所周知,鲁地山东是至圣先师,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自汉代以后,山东的儒学就分为两派,一为齐学,一为鲁学。
鲁学好古重章句,而齐学趋时重世用。
通俗点讲,就是鲁学一派顽固迂腐,只知埋头读书,而齐学则较为灵活,懂得与时俱进。
当年李白漫游天下,就曾到过孔子的故里。
因他恃才狂傲,又漫谈经世之道,当地的鲁学一派的儒生就很瞧不上他,甚至嘲笑于他。
而李白也看不上这些酸腐的儒生,当即回敬一首诗,这首诗后来也成了“雅骂”的经典。
此诗名为《嘲鲁儒》,全文如下: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
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
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
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
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
诗歌前两句便毫不留情地揭露了那些儒生只知死读书的本质。
那些鲁地的老头只会空谈五经,都一把年纪了还只会死记书中的章句。
问他们经世策略,全都茫茫然,如坠云雾里。
这里的“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是儒家最经典的五部书,古代读书人必备篇目。
那些儒生对这些经典背得滚瓜烂熟,可是又有什么用呢?
经国济世的策略一问三不知,背得再好也是无用之人。
他们对经书的精通和对时务的一窍不通形成鲜明的对比,而诗人的鄙夷之情也展露无遗。
接着的两句写的是儒生的打扮。
他们的脚上穿着考究的远游履,头上戴着平整有端庄的方巾,沿着道路缓慢前行。
他们宽大的袖袍拖曳在地上,还没迈开步子,就掀起一阵尘土。
诗人以漫画的笔法,活灵活现地描摹了那些儒生迂腐又可笑的举止。
他们故作庄严,打扮得很讲究,但实际却给人一种滑稽感。
而他们端庄的外表又与内里的无能形成了对比,讽刺的意味不言而喻。
接下来的两句运用典故,表明了自己与这些儒生道不同,不相为谋。
秦朝丞相李斯早就不重用褒衣博带的儒生了。
你们这些人本就不是汉代的叔孙通,咱们就不是一伙的。
这里的言外之意,就是说我们不是一路人,你们还是哪凉快哪呆着去吧。
前一句引用的是李斯的典故。
李斯是秦朝的丞相,他是法家的代表人。
根据历史记载,“焚书坑儒”就是他向秦始皇提出的。
当时褒衣博带的儒生在他手下可是吃尽了苦头。
李白引用李斯的典故,言外之意就是说你们这些人活该得不到重用。
而叔孙通是秦末著名的儒生,在汉朝建立伊始,曾帮刘邦制定礼法制度。
图片
他算是齐学的代表人物。
根据《史记》记载,在刘邦建立汉朝时,他就曾到鲁地召集儒生,为大汉朝重订朝仪。
当时就有两个儒生认为他的做法“不合古”,而拒绝了他。
他当即反讽道:“你们这是迂腐,不知时变。"
而这也是李白想对那些儒生说的话。
他欲效仿叔孙通,自然是不屑与这些人为伍。
接着的最后一句应该算是最辛辣的讽刺了。
你们这些不能与时俱进,对时势一窍不通的儒生还是回家种田去吧。
鲁儒的窘态,李白的飞扬,在这一句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这一句也成了千古雅骂的经典。
图片
这首诗极尽讽刺之语,将儒生的装腔作势、只会死读书,不懂变通的迂腐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读来令人大呼:解气。
后来南宋的刘克庄也说:此篇儿于以儒为戏,非谪仙不能语。
不知你还知道哪些雅骂经典?欢迎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