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伊丽莎白·科里德·霍尔基特的《微小的总和:新精英阶层的消费选择》。
这本书旁敲侧击地回答了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社会现象(尽管这并非本书的主题):为什么持有高学历的人越来越多,工作却越来越难找?
我曾以为,学校逻辑和社会逻辑的偏差造就了工作的供不应求。但如果工作岗位数不变,仅仅是由于找工作的人变多,那么工作其实并不会难找太多。更可能的原因是,中国正在经历去工业化的过程,工厂工作或被自动化或转移到劳动力更低廉的国家。那么,这种技术水平低,报酬又还过得去的工作就少了。于是,原本可以以此为生的人,要么失业,要么接受更差的工作,要么加入更激烈的竞争。
于是,常常听到身边的人抱怨阶层固化,抱怨内卷,抱怨未来没有希望。
阶层没有固化,内卷可以打破,未来也有希望。
只有阶层跃迁的通道变窄,阶层才会固化,内卷才会形成。阶层上升的通道没有变窄,只是挪了个地方。
有点类似英国资产革命前夕,新贵族凭借资本的积累崛起,依靠土地的封建旧贵族日渐衰落。生产力为阶级赋能,改变阶级力量对比,由此改变了生产关系。
今天的世界,就处在这样一场变革的前夕,只不过,这一次主角变成了传统的商业、传统的劳动技能和新兴的知识阶层。知识在生产中的力量越来越大。乔布斯说要改变世界,于是手机被重新定义。马斯克说人类应该移民火星,于是世界上能独立发射火箭的力量变成了中国、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日本、德国和埃隆马斯克。知识可以转变成巨大的生产力,巨大生产力带来新阶级的崛起。
于是,一个以知识为主要力量的阶层诞生了,作者将其称为“志向阶层”。
学历固然贬值,然而学历所反映的,更多是技能而不是知识,大学所培育的,更多是传统的劳动力,而非新兴的志向阶层。
按图纸造手机是技能,绘出手机图纸是知识。造火箭是技能,重新定义火箭的造法是知识。
“志向阶层”所拥有的知识,是对人性的洞悉,是对社会的洞察,是创造力的迸发。传统劳动者和志向阶层的差别在于,前者拥有的是某项实体技能,后者所具备的更多的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传统的商业、传统的劳动力产业余热未退,这是黄昏的灿烂。新兴的阶层气候未成,这是朝阳的羞涩。
新兴的志向阶层正在崛起。
当这个时代到来的时候,锐不可当。万物肆意生长,尘埃与曙光升腾,江河汇聚成川,无名山丘崛起为峰,天地一时,无比开阔。
来“昼间梦话(WeChat offical account),跟我一起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