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
从18年毕业到现在差不多做了三年的硬件产品经理,期间也规划开发出几款年销千万级别的产品,收获了良多的经验,本来就是学设计的自己差不多理通了产品从概念设计到开模投产再到市场推广的整个过程,非常开心能收获这些,但更开心的是自己规划的产品能取得不俗的战绩。
人总是需要一些看得见的反馈来激励自己,这三年自己应该就是靠这些产品的上市反馈让自己一直待在这里吧,当然失败的教训也不少。我所从事的文具产业已经有了非常完善的渠道和强大的头部品牌,从这个基本面上来看这并不是一个风口上的行业,这就是一个传统制造业,从来没有想过能在这一行一干就是三年,这三年也算是比较稳定的三年,偏安一隅,支出不大但收入也一般,和女朋友异地也已经第四年了,这些现实的问题不得不再考虑,20年下半年以来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走着走着似乎又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该往哪里走呢?
都说到了一定的年龄,男人都会成熟,至少26岁的我依旧是幼稚的,幼稚地认为凭一己之力就可以改写一切,可到现在为止似乎还没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有些人可能就这么浑浑噩噩地过了一辈子,到了老总结了一句“平淡且幸福的一生”,但我自认为我不是这样的人,至少在26岁我还不甘于这样。
展望
不甘于这样的我悄咪咪的又让时间在手上溜走了一年,本来想着工作个两年整就开始物色下一份工作的计划也猝不及防地被疫情所打乱,静下来的时候就在想我能做什么。思索了快一个月了,分析自身目前所具备的经验,从前期的需求调研、产品定义与产品可行性分析到项目开始后的每一个环节跟进,包括上市后的产品运营推广、生命周期管理... 这些都是经验,再加上本科学习了四年的设计也有一定的设计经验,不甘于现状的我果真还是想自己去做一些事情啊,终究还是不喜欢在体制地工作。
但是要离开舒适区的确定性回报面对一无所知的风险,我准备好了吗?
“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如何去干?
选定行业:在从事了三年的文具行业之后,深知这个行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稳定的头部品牌,往后的竞争无非是神仙打架,寸草不生的局面。文具往上的泛人群快消品行业规模更大,服装、食品、日用品、科技3C产品产品细分程度高且品牌林立,不利于长期发展,文具用户往下的母婴玩具行业来看,是一个增长中的行业,拆分来看益智玩具产品的成长性更高,现在来看还是混乱的市场,没有头部品牌,多以低价行销。聚焦用户以0-6岁为主!
行业痛点:低价行销就意味着品质不一,315曝光的各类玩具品质不达标的实例层出不穷,这是痛点但更是机会点,低质低价产品充斥着现有市场,我想做的无非是提供中质低价/高质中价的产品。
玩具对孩子意义是玩,这对父母来说是有痛点的,对父母的希望玩具赋予的功能的家庭亲子互动或者寓教于乐而不是单纯的玩耍,千亿以上的玩具赛道不应该是让孩子如何去玩而是让孩子如何在玩的过程中学到东西有所收获或者是增进了孩子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会选择更加精细化的益智玩具赛道。
渠道:增长思维的核心逻辑在于我们自身就处于一个增长的基本面上,产品渠道前期会以拼多多为主,到目前为止拼多多的渠道足够下沉也还在增长,基本上拼多多现在产品都是低质低价为主,希望自己能给渠道带来一些更好的产品,能个用户带来更佳的消费体验。同时将不仅限产品渠道布局,后续我会以同名账号进行内容布局,更新益智和早教相关的自媒体内容(图文+视频)以教育和科普为主,看到这篇文章的各位宝爸宝妈可以一起学习。
凝望
我这个人爱好很多但都坚持不了多久,不甘于现状什么都想去尝试但坚持下来的没有几个,或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亦想投身于风口之上,在14年刚进大学的那会儿申请过一家淘宝个人店学了但学完店铺装修就没时间再管过,18年快毕业的时候尝试过抖音推广后来号被封了,19年的时候运营个公众号运营到200多粉丝之后也没续更的动力,20年初的时候自己用新手机号在抖音剪辑了一些视频做到快3000粉丝平台限流也就没再做了,总结有两点原因①方向②坚持,但这次不一样,方向既定一往无前。2021年始于足下,从心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