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页 图侵删
我内心一向是拒绝任何畅销书和排行榜的,这或许是自诩读书人残存的高傲,或许是严肃文学坚守者仅剩的倔强。“畅销全球”“现象级作品”“史诗般的佳作”“令千万读者灵魂震颤”,看着这些精美封面上张牙舞爪的艺术字,它们像爬虫一样汇集在一起,要么蛊出一碗毒鸡汤,入口鲜美,久服则菜蔬之色,要么化作歧路的导向标,扯淡清奇的内容不是指引人走向进步的阶梯,而是席卷入娱乐消遣至死的风暴。记得我的老师说过:“这类书籍占据着优质的出版资源,却将一些年轻人的阅读拽入无品质的境地,让社会的阅读审美无限坍塌。”
然而无论怎么愤懑不平,畅销书还是大肆流行,长期霸占在书店的热销书架上、亚马逊官网的排行榜上,其显赫的独特待遇让进来的人不得不瞥上一眼。看得越多,积淀的越多,畅销书在长期的“滋养”中不仅满足了大众需求,还培养了大众的口味,霸占了大众的审美,并以此反复“喂食”,养出的是“畸形”的阅读生态和所谓的大众阅读“普及化”。
然而我还是“沦陷”了,只因为在书架中多看它一眼。我是被这么一句话吸引的“作为一个卖书的,我可以向你保证,获奖对销售来说多少有其重要性,但就质量来说很少有关。”看着刺眼的标签“现象级全球畅销书!一年之内畅销美英德法日等25国”,没想到手里这本《岛上书店》能有这么一句讽刺的话,我不知道该书作者加布瑞埃拉•泽文是否庆幸当初没写“一本书的销量多少和质量无关”,否则就是重重的扇了自己一巴掌。
于是很有兴致翻完了全书,这本书有一点推理、一点爱情,更多的是爱,以淳朴的手法,温润的方式把爱流淌在日常记叙中,恰如其分又不乏汹涌澎湃,全书读下来给人以愉悦的阅读体验,对书中“一个人无法自成孤岛,要么至少,一个人无法自成最理想的孤岛”一句印象深刻。人是社会的人,需要处在友情、亲情、爱情的包裹中。在世情和人情网内,人不仅无法自成孤岛,也不能自身成孤岛,书中主人公A.J这种孤僻颓废的性格都寻找到爱,重启生命的征程,我们还有何借口孤立自己呢?
慢慢的,坚持纯粹文学理想主义的我也渐渐妥协了,畅销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是否能在历史的筛选下成为经典,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迅速消亡,需要人民大众的评判。对于我来说,坚持真正的文学性是原则,从优质的畅销书中汲取营养也未尝不可,愧疚以前对所有的畅销书一概而论,的确有失偏颇。
文学一方面是雅俗共赏的,一方面又是基于现实高于现实的艺术,必定不能被所有人共赏。文学属于大众的还是小众的,历来都有争论,精英文学和平民文学都机械地割裂了文学的内容,有矫枉过正的嫌疑,这种争论必定不会有结果。有人说现在是文学式微的年代,我说不对,畅销书代表的大众文学也是文学的一种;有人说现在是严肃文学式微的年代,我说也不对,文学本来就是社会百科中的一个小分支,严肃文学又是文学中的一个小分支,本来就是小众,严肃文学的作家本来就是一小撮人,任何时候都是,何来式微?
英国小说家毛姆说一切文学的本质都是消遣,是寻求安慰或刺激。仔细想想,不无道理。你也可以对《诗经》中在水一方的伊人流连忘返,可以对《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中痴情的幺鸡痛哭流涕,你可以对《百年孤独》中群魔乱舞的马孔多镇目瞪口呆,你也可以对《一个人的朝圣》中一意孤行的哈罗德五体投地。是消遣,是陶冶,是刺激,是安慰,你可以从文学中得到你想要的就足够了,何必苛求分出个文学类别、优劣呢。
退一步说,这个时代,“读书无用论”这种荒谬的言论都能登上新闻头条引得讨论,畅销书的风潮某种程度上激发了群众的阅读兴趣,对全民阅读也算有所裨益。这个飞速前进,信息爆炸的时代,以“有用”作为评判标准,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是浮躁的现代人需求,而阅读文学作品是无功利的体验,需要沉下心来慢慢体验,难怪在某大学的图书馆借书排行榜上,《高等数学》名列其中,是讽刺,也是无奈。
最后,毕竟我是文学专业出身,我还是想呼吁“纯粹的文学中有对人类最深层次的思考,不妄求普及,只希望不要诋毁,对这种人类传承的智慧经典怀有敬畏之心!”
注:关于严肃文学、纯文学、精英文学(贵族文学)、大众文学(通俗文学)的定义、归类、划分各有说法,尚无标准。本文中严肃文学泛指精英文学和纯文学,目的是和大众文学划分开来,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