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极具复杂思想与情感的动物,而每一天又是全新的一天,时而遇到投契的人,时而碰着棘手的事,每天的情绪总是波澜起伏、捉摸不定,既有高潮也有低谷。可我想,生活的变数既然总是那么大,总要学着自我疏解情绪,排遣不快,寻觅乐趣吧。有句话说得好:“生活奇奇怪怪,我得可可爱爱。”世界这么美,很难一直生气,不是嘛?
我喜欢细数简单的快乐,纯粹的生活使我冷静理智且情感充沛。近年来我坚持着读书与写作的生活习惯,看似单调实则充满无限乐趣,我深知“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潜心读书,不光是为了借助他人眼睛看到广阔而丰富的外部世界;从己出发,更多是为了“以读促写”,写作需要素材、新视角以及思辨能力,而这些不通过读书是无法获得的,很少有人能够自我生发出新的成长的力量,大多数人还是需要向他人学习以获得成长,而书籍就是最好的老师。随着书架上日益充盈的书刊,我自觉读书涉猎范围渐广,也越感自我的无知与鄙陋,但我内心并不因此急躁烦闷,反是更加相信积累的力量,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它带给我长久的快乐,阅读的过程无功利目的,我只把它视作精神的享受,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和大家一样,“玩手机”也是我每天必需的活动之一,它会占据我一天内很大比重的时间,也许你会说“玩物丧志”,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天生的经济学家,所做的一切行为都于自己有利,玩手机也一样。于我而言,“以玩促学”是我尝试沉淀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我喜欢时刻拿着手机的感觉,那就把学习内容放手机里,在“不自觉”中渗透学习。加入阅读打卡群,与志同道合的陌生人一起读书学习,既有持久的动力也有可观的进步。在微信读书的书架上摆放十几本喜欢的书,《莎菲女士的日记》《永别了,武器》《三毛:上天独宠追梦人》……想看可随时点开浏览几十页,不想看也可切换另一本书调节心情。
我还爱看董卿主持的文化类节目,除了17.18年的两季《朗读者》,19年的《故事里的中国》也极具情感力量。曾经的我喜欢刷偶像剧、追综艺,但经时间沉淀后我发现娱乐节目除哈哈一乐外果真所剩无几,“泛娱乐化”太易使我们丧失思考的力量。保持对“堕落”的警惕,我毅然选择观看严肃的节目,起初有些不适应,但长久“坚持”下去,我感受到了那“严肃”背后的思想性与影响力,我的思想亦在其熏染和浸润下不断重塑,刻板偏见和错误观点得以修正,慢慢地,我兼具理性与感性双重思考能力。
浏览好的公众号也是思想成长的一个有效途径。好的作者可指引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我们如何很好地梳理事件脉络以客观评判人物、明辨是非,但我们一定不能仅限于接受其观点,而要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有自己的见解和感知能力,并勇于发出内心的声音,譬如留言反馈所知所得,分享所感所思,以达到双向交流、“教学相长”的目的。
假期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我很珍惜这段陪在父母身边“亲密无间”的短暂岁月,既没有学校那些琐碎的“不情愿做但躲不掉”的事情,也不必过度社交、疲于应和,每天尽可做那些由衷欢喜且深感有所得、有意义的事情,尽情过着无为但有所用心的生活——“从心所欲而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