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机会亲临现场张德芬老师北京巡讲的现场,德芬老师的神态看起来也就是是三十岁多,离实际的年近六十岁相差甚远嘞。老师说要向内看自己,修炼自己,才能遇见,遇知。
前些天有在听《我们终将遇到爱与孤独》,每每听时都是分外走神,总是听不出来大致意思,归纳不出来中心思想,更get不到这本书“火”的点。昨天听完,回家的路上,把简版的书细细的读了两遍。不按目录来,谈谈对爱和孤独的理解。
关于爱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内心单纯,看起来幸福的人,最近通过一系列的事情,谈话,遇见,挖掘出来我的“感受爱”的能力很弱。关于爱,也做不到行云流水般。内心潜意识里不期望用改变别人的心态去影响他人,但实质上是用自己的强势态度和习性去绑架别人,让他们去改变,有点儿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味道。爱,与感受爱,我把它们想的有点儿高大尚,还形式化了,其实他们就是家常便饭。
关于孤独
很小的时候,大概十岁以前,有一段时间突然意识到我并不能看到我认识的人的分分钟钟,那个时候开始觉得这个世界很奇妙,慢慢长大,才知道世界是多元的:多元的时间,空间,思维等等。那个时候觉得人是孤独的存在着的,我的世界里只有我自己,并不能知道我之外的事情,即便是面对面。
德芬老师说:孤独与爱是一体两面的,我们不喜欢孤独,我们总是在逃避,甚至逃到亲密关系中,紧紧拽着那个能让我们暂时逃开孤独感的人。对爱的美好期许,让我们深信:遇见了爱,孤独便会绕道而行。
德芬老师还反复提及海灵格的一句话: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得简单。想摆脱抑郁和受害者模式,首先就要坦然承认抑郁给了你逃避责任或博取同情的借口,抑郁让你心安理得地不工作、不努力。
1.放下他,云淡风轻
2.学会这段感情教会你的事
3.要有走出来的强烈意愿
通过有意识地观察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持续不断地让冰山之下的潜意识浮出水面。通过潜意识了解自己,观察自己的内在阴影——带有负面能量的那部分,它通常会以两种面貌出现:黄金投射、阴影投射。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身份认同,但向外抓取并不是唯一的途径,向内寻找,回归自己的内心,通过充盈内在让自己满足,或许是更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