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和慢一直都是相对的概念。
在潜意识中,我们被生活和工作节奏所影响,总希望所有我们遭遇的事情能够快速的得到解决和处理。这种想要快的潜意识如同惯性一般,蔓延到我们生活工作学习的每一个触角。快,快,快,我们希望能够在投入后立马呈现我们所做事情的成果,如果可能的话,希望是是一秒就出结果。渴望“及时反馈”是我们身上的固有属性。我们所有与外界的交互活动,通常也都希望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如果没有,我们就会变得焦虑不安。
因为时间的稀缺性,分秒过去以后就不会再有。于是乎,我们就希望我们在任何事情处理上加速。而现代商业的发展,又助推了即时反馈。记得在高中时,我们在网上购物总是需要等好久,大概两周的时间才能寄到我们那个不算发达的镇上。现在即便是不那么发达的镇上,有个三四天的时间也就到了,而我们所在的城市比如通过京东购物,如果快的话,上午下单,下午就可以到货。所有通讯技术的发展同样在助推即时反馈。我们开始希望短时间内能够在所有事情上获得很大的改善和提升。可是我应用“快”字诀时,会发现快并没有带来我们想要的结果,带来的是可能是一种挫败,一种来自内心的焦虑。而这种不好的体验,又加速了自己对于结果的强反馈,如同毒药一般。我原本有的一些耐心和心性被磨没了。
诚然,有一些技巧性的应用,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比如办公室工具office的应用,我们不需要去打开office后面的代码逻辑,我们可以从书本上获取很多技巧性的应用,会用就是在演练一瞬间,我们会感觉自己有很大的满足感。但即便是这样的技巧性应用,学过和能用,会用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我之前有过这样的体验,拿ppt来说学做一个投票工具,学的时候感觉也特别简单,当下用的时候觉得也学会了。但是过一段时间后,再要制做这样一个投票工具,确无论如何都想不起来从哪里下手。学的快,学会了,和用好了真的差别还是很大的。而且即便是工具性的会用,在根本上来看也不会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产生影响。
在面临相对比较复杂的系统时,我们的即时反馈就会失效。古语有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于一个复杂的系统事情来说,更多的时候需要持续作用和时间的累积。如同我们想要通过跑步达到瘦下来的效果一样,每一次跑步相当于与复杂的系统进行了一次交互。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也知道跑一两次步也不可能瘦下来。我们的学习成长也是同样的道理,没有办法通过一两次讲座或课程,实现牛逼的转换。细细回想一下,那些能够在短时间内能够快速掌握的东西,别人同样也能快速掌握,千万不要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多少。有的时候,自我感觉的良好也可能仅仅是自我感觉。
对于任何一个能够与他人形成区别优势的技能,都需要长时间的持续打磨与刻意练习。如同盖高楼大厦一般,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一直是在做地下作业,为后期大厦建设构筑基础。从零开始,尤其是新的领域,我们都必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看不到任何成效。如陈道明老师说的那样,我们需要有长期坐冷板凳的准备。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保持足够的耐心与心性,克服浮躁,这也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修炼。如果不能克服这些困难,单纯的追求快,如同还在还没学会走就开始跑,结果可想而知。这个过程中,我们追求的快最终会变成实实在在的慢。那些在过程中偷过的懒,最终都会变成现实生活中响亮的耳光。
当然,也有人在这过程中,切换了频道,换了领域,可是无论哪个领域不是从基础开始的呢。我记得小时候写作文的时候,有一张很形象的图片,一个扛着铁锹的人说这里没有水,留下了身后一堆大大小小的坑,说这里没有水。你说他是快,还是慢呢?
快和慢是相对的,那些关乎我们成长的核心技能,都是需要我们持续稳定的投入才能见效。若守得住寂寞,摒弃焦虑,遏制即时反馈的预期,延期我们的满足感的获得,慢慢的积累可能是最快捷的路径。欲速则不达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