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婚礼得由一个牧师来主持。
牧师首先要问新郎:“乔治,你爱玛丽吗?你愿意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健康还是疾病,都和她终身厮守,白头偕老吗?”
乔治说:“Yes!”
牧师说:“那你可以戴上戒指了。”
然后牧师转过头来问:“玛丽,你爱乔治吗?你愿意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健康还是疾病,都和他终身厮守,白头偕老吗?”
玛丽也说:“Yes!”
牧师说:“你也可以戴上戒指了。戴完以后,你们就可以接吻了。”
婚姻是一种契约关系。
牧师问话是在审核是否代表当事人的愿望,
戴戒指就是在合同上签字,
而接吻,就是在交换合同文本。
西方文化中,仪式蕴含这种契约精神。
东方的婚礼的礼节更为复杂,这里不说三书六节,单是拜堂时,由男方家德高望重的族亲、长辈,大声说:“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齐入洞房。”其实,拜天地代表着对天地神明的敬奉,所谓头上三尺有神灵,也是夫妻对神明的起誓;而拜高堂就是对孝道的体现,儿媳对公公婆婆,女婿对丈母娘,老丈人的一种行为契约,代表走进一家门,就一定会孝敬彼此的父母,视为自己的亲身父母;至于夫妻交拜就代表以后大家相敬如宾,相互尊重。
无论东,西方的婚礼形式差异有多大,本质确都是一种仪式。
仪式感往往代表着深层次的东西,婚姻的仪式不仅仅代表着对彼此的尊重,也爱情观的体现,试想一个注重礼仪教养的男性,在婚后日子里,对待家庭也不会差到哪去。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需要一些仪式来提醒自己,比如早起上班,穿身得体的衣服,画好妆,整体好公文包,扎好领带,佩戴好首饰,这是自我仪式,带来的感受便是对自我尊重,也是心理状态的按钮,往往你用庄重认真的态度去看待生活,生活也会反馈给你一些意想不到的乐趣。
我的同事林姐,有一次为了去加拿大参加儿子的毕业典礼,宁愿放弃参与公司里的一个重大会议。有人劝她,毕业典礼只是一种仪式而已,何必大费周章?可徐姐说,那代表着我对儿子的认可啊,当然得去。她是个好母亲。积极参与孩子每一个成长阶段。我在林姐身上,看到一个母亲对孩子最基本的尊重。
有人说仪式感是麻痹他人或自己的存在,比如宗教不就是用仪式感来驯化教民的吗?邪恶的组织也是利用仪式感让信徒感受到神圣,当然从这个维度去理解是没有错的,不过就较为片面和较真儿
仪式好比阶级工具,无好坏之分,就看你怎么用了,打个比方,仪式感就好像一把刀,刀可以做饭,也可以犯罪,没有人说刀有好有坏,而是使用刀的人,你是好人,拿的菜刀也能救人,你是坏人,给你天下最名贵的刀你也是作乱。
我们要给自己,家庭,同事及朋友,常常来这种带仪式感,这是让自己内心与外物相互链接的最好过程,你带给别人的是一种向上的能量和磁场,带给自己的是强化自我精神,更好的面对生活中苦难与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