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我拿起这枝笔来,想写点我在这地面上的过的日子,所见的人,所听的声音,所嗅的气味;也就是说我真真实实所受的教育,提到一个我从那儿生长的边疆僻地小城时,实在不知道怎样来看着手比较方便些。”这是沈从文回忆他故乡时的感触。
提到那个年代的印象,总会与这几个关联词相关:民国、军阀、战争,民风淳朴......然而这些关键词只有当他们回到那个时候,才真正让人无比回味。而不论是在哪个时代,民国也好,当下也好,每个人一出生当他渐成长时面临的问题:这一生的道路要如何走?沈从文也不例外。
他在湘西凤凰生活了15年,15岁时离开家乡。“我就生长到这样一个小城里,将近十五岁时方离开。出门两年半回过那小城一次以后,直到现在为止,那城门我还不再进去过。但那地方我是熟悉的。”
12岁小学毕业后跟随当地部队四处行军,辗转行走在湘黔川边境及阮水流域。20岁的时候去到遥远的北京。我想说的就是在去到北京之前,同作为正值青春的沈从文同今天的大学毕业生一样,面临道路的抉择。
他入小学读书时,因反感乡村小学堂迂腐的教书氛围,所以常常逃课去到街市上、庙里、田地里。在街市上看打铁匠如何把一块烧红的铁块放入水中锻造一块实用的铁,看卖中药的如何抓取药物,看踩缝纫机的师傅怎样旋转手中的衣物。“有时天气坏一点,不便出城上山里去玩,逃了学没有什么去处,我就一个人走到什么庙里去,那些庙里总常常有人在殿前廊下绞绳子......”他说,“我到这街上来来去去,看这些人如何生活,如何快乐又如何忧愁,我也就仿佛同样得到了一点生活意义。”
小小年纪他就觉得生活一定是鲜艳多彩的,有滋有味的,而不是迂腐陈规的。我从这里明白沈先生日后一定不会满足于生活在平庸的地方,迂腐陈规的地方。大千世界美妙无比,那是的北京就象征这这样的新世界。这多么像高考前的我们,都想着要去看看更大的世界,见见与故乡不一样的风物。
“我最烦厌的就是每天睡在同样一张床上,这分平凡处真不容易忍受。到现在,我不能不躺在同一床上睡觉了,但做梦却常常睡到一种新奇地方去。”这是他那时的心情。“我想我得进一个学校,去学些我不明白的问题,得向些新地方,去看些听些使我耳目一新的世界。”
“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我得认识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的智慧应当从直接生活上得来,却不需从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学来。”大学时阅读《从文自传》,看到这句话时,我像是被另一个灵魂击中了一样。那时我也迷茫,不知道未来的路要如何选择。究竟做什么样的抉择才会让自己未来的路慢慢走好?我不知道。但“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这句话无疑会让一个人增添对生活的许多自信。
2、
不管我们曾经年轻,还是现在已经离年轻越来越远,但只要一想到自己的青春的时光,在那个人生阶段我们常不安于现状,渴望一种理想。在那个阶段里,理想与美好的东西充斥我们的整个生活,整个青春。
沈从文说:“我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是的,为了人生远景而凝眸,然而却常常面对许多的困难,许多的孤立无援。“我本预备到北京的,但去不成。我本想走得越远越好。正以为我必得走到一个使人忘却了我的存在种种过失,也使自己忘却了自己种种痴处蠢处的地方,方能够再活下去。”
而他也迎来了自己要做的抉择。“把自己生命押上去,赌一注看看,看看我自己去支配一下自己,比让命运来处置得更合理一点呢还是更糟糕一点?若好,一切有办法,一切今天不能解决的明天可望解决,那我赢了;若不好,向一个陌生地方跑去,我终于有一时节肚子瘪瘪的倒在人家空房下阴沟边,那我输了。”
他离开学校,跟随部队流转,是一次抉择;行军过程中读到最痛心的地方是:“离开了家中的亲人,向什么地方去,到那地方去又做些什么,将来有些什么希望,我一点儿也不知道......同时上路的约三百人,我就没有一个熟人。我身体既那么小,背上的包袱却似乎比本身还大。我不知道同谁吃饭,且不知道晚上同谁睡觉。”读到这里流下泪来:“......我便一个人背了包袱,怯怯的站到岸上,随后向一只船旁冲去,轻轻的问:‘有地方吗?大爷。’那些人总说:‘满了,你自己看,全满了!你是第几对的?’我自己就不知道自己应分在第几队,也不知道去问谁。”
每个选择是多么艰难,看到那么小的孩子夜晚无处可归,而周围都是茫茫的陌生人海......从文先生回忆起那时的情景,嘴角应是挂着微笑的。
他后来去部队做文职类工作,写些公文、信件之类,生活也比较稳定轻松,报酬相对也高些。看完他自己的回忆,我内心里对于他还是敬佩而可爱的。不论是面对道路的抉择还是生活的方向,我以为他都给了我很多开朗乐观的东西。在他的字里行间里,我不曾感受到他悲哀、悲观的东西,相反,因为太热爱这人世间,所以做的每一次抉择都不后悔,并心甘情愿地去经历,去享受。
他后来回忆说:“假若命运不给我一些折磨,允许我那么把岁月送走,我想像这时节我应当在那地方做了一个小绅士,我的太太一定是个极有财产商人的女儿,我一定做了两任知事,还一定做了四个以上孩子的父亲。照情形看来,我的生活是应当在那么一个公式里发展的。”可我们都知道不是,对不对?选择了一条路,便勇往直前,还要带上乐观的心态上路。
3、
昨天看见一位网友写得从小到毕业后的的心得,我内心很深受感动。她是一个姑娘,上初中偏科严重,于是在语文和英语都良好的情况下,根据班主任的建议选择考小语种。幸运且顺利地考上之后,还谈了一场美好的恋爱,决心做一个优秀的翻译。当面临大学毕业,外交官、口译员、商务翻译都考虑过了,但都发现那都不是发自自己内心热爱的事情,而常常因为性格内向,根本不爱跟陌生人说话,更别说和外国人工作打交道。于是去做跟外语沾边的助理。可是无法接受小公司各种条条框框的规矩,也不习惯低头接受小公司,决定去考研,走学术道路。
她说:我12岁的某天,父亲突然问我,“你以后想做什么?”我一下子被问住了,在我心底,一想到将来某一天要去做这些事,便觉了无生趣,而作家成为我的理想。
可是在学术道路上,又发现那些经常做的事是“写论文”,而不是自己想象的写作。最后又回国,以不是应届生没有工作经验的身份重新找工作。
看完她的故事,我忽然很心疼她,也很敬佩她对自我理想的寻找的勇气。我想我们很少有人会像他这样执着,一变再变,只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像自己想要的模样,而不是在一个无趣的生命里度过几十年的光阴。
就像沈从文,决心要去大城市,决心要去北京,至于那个地方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做自己的决定,选择自己不后悔的人生道路就好,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即便这句话已经烂大街。
就像姑娘一样,不断地完成自己,如果还没有找到那份让自己生活的舒心的方式,始终会找下去。因为不愿苟活,因为人生短暂,不想留遗憾。即便这句话也已经烂大街。
可是它们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