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51期“守”专题活动。
守岁,对于南方人来说不用解释,就是除夕夜一道亘古不变的传统规矩。特意上网查了一下,原来南北方都一致,都有守岁这个传统活动,而且时间都是一致的。因为小年南北方不一致,导致我都不敢确定这个守岁的习俗是否相同,还好都一样。
守岁,最重要的就是辞旧迎新,送别 “旧岁”。除夕是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守岁的过程象征着 “与旧年告别”—— 人们通过相守,见证 “旧岁” 的结束,同时以清醒、庄重的姿态迎接 “新年” 的开启,暗含对时光流转的敬畏。同时,也是祈福长寿,守护家人。传统观念中,除夕守岁有 “为父母长辈添福寿” 的寓意。民间认为,晚辈熬夜守岁,能为家中老人 “守得福寿”,延长寿命;同时,全家团聚相守,也象征着对家庭和睦、亲人安康的祈愿。最后,还有驱邪避凶,迎接吉祥。古代传说中,除夕夜里有 “年兽”“夕兽” 等邪祟出没,家人团聚守岁、点亮灯火(如挂灯笼、点蜡烛),能 “震慑邪祟”,避免灾祸,确保新年伊始平安顺遂。
小时候的除夕,有记忆的日子已经有电灯电视了。印象深刻的是父母亲把平常吃不上的零食都准备妥当,摆上满满一桌,然后一家人围着火炉坐下来,边吃东西边看春节晚会,直到倒计时响起前,一家人会出门放鞭炮,然后再回到房间,伴着“难忘今宵”歌声响起才兴奋地上床睡觉。
小孩盼过年,那会儿真是盼呀。冬天,一切农活都按下暂停键,放了寒假,不用上学,也不用帮忙做农活,而且很快就要过年了,物资储备得够丰富,可以说是有吃有喝有玩的好日子。那时候,一年最快乐的日子就属放寒假到过年的时光了。
几十年过去了,在我们家,守岁这个传统活动依然保持着最初的状态。唯一变化的准备的食物发生了变化。小时候,除了瓜子花生是买的,很多都是自己家种的或自己做的。像炸油团、米酒、糍粑、芝麻糖、炸斋菜、炸红薯片、荸荠、甘蔗等等,都是自给自足。平常母亲也偶尔做一两样给我们解馋,唯有过年,母亲才有时间给我们统统做一遍,让过年的氛围更浓一些。
后来,渐渐就变了,传统手工的食品少了,大家都不做了,全买回来吃。少了一起打糍粑的乐趣,少了各家各户做美食飘出浓浓香味的烟火气。那时候只知道买着既便捷,还味道好,比自己家做的更甜更糯更酥脆,吃起来口感特别好,却并不知道,那都是科技狠活带来的产品,口感是好了,对身体却并不好。虽然很怀念那些手工做出来的并不特别好看好吃的零食,但现在想要恢复已是不可能了。没有人再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做传统食物,太费劲。
守岁仍在,那是传承。只不过无论是形式还是实质,都有了太多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