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美国作家埃尔德里奇.克里佛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刚刚走出婴儿期,在自己的咨询室中接待的来访者,迄今为止,我把他们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直面敞开,已经意识到出现的问题可能都是自己在较劲,愿意和咨询师一起探讨并试着调整。他们愿意推迟满足感,愿意放弃自己暂时的安逸(也许已经不那么安逸),他们愿意承担更大的别扭去改变,愿意忍受不快体验。他们相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另一类是风风火火,一来就问“怎么办”,认为咨询师是神仙下凡,他们看到问题是什么,却不愿花多一些时间改变;他们知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却想把孟姜女哭长城的法力附体,一下摧毁。他们可能是企业精英、高知、小资青年,可能在职业领域有所建树,但他们就是不肯花时间在这个问题上用心。可取之处,他们还是走进了咨询室,只是还需要加点耐心。正常情况下,在问题上花些时间,没有解决不了的,久病还成医呢。
最挠头的一类是不把问题当回事,完全忽略。这一类里有轻量级的也有重量级的,因为我的水平有限,常常感到无奈。一个妈妈不知道孩子为什么在外面讲文明守秩序,回家对她却暴躁挑剔,这个问题一直任其发展。妈妈说,等孩子大一些就好了,说这话时,孩子21岁。对这个妈妈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不面对问题,以为问题会自行消失。她没把这个当问题,怎么会来到咨询室呢?是因为外界的压力或某种别的原因。咨询师需要做的就是把来访者变成求助者,如若对方没有意愿,这次咨询实质上是不能算心理咨询的。还有一次和一个孩子的咨询,她的自杀评估的分值较高,我建议妈妈带孩子去医院先诊断,若是抑郁症,则需遵医嘱,心理咨询可以辅助心理治疗。这个妈妈认为孩子是装的,这不是个事,“我们是不惯孩子的!”就像感冒的症状是流鼻涕,抑郁症的一个症状是自杀,抑郁症患者有15%死于自杀,其实心理学上认为这不是自杀,是它杀,是这个病的症状让人自杀。这个孩子需要去医院排除抑郁症,再进行治疗。就像感冒了要想不流鼻涕,就去治感冒,感冒好了就不流鼻涕了;要想不自杀,先治抑郁症,病好了,症状自然就消失了。我私心认为,退一万步讲,去医院被过分诊断了,孩子其实只是神经症性抑郁并不是抑郁症,而父母因此给孩子更多的关怀和陪伴,不好吗?自杀成功不就是身边没人吗?而根上就是心里没人。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有以上的三种类型,有时很敞开,有时很急躁,有时又很逃避,只是随着心智的成熟,越来越多的人敢于承担责任,主动去花时间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