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宋最年轻的大文豪
公元1037年,苏东坡出生于四川眉山。
三苏祠:苏洵、苏轼、苏辙,唐宋八大家。
公元1056年,三人一起前往汴京参加科考,欧阳修是主考官,也是北宋文坛的领袖。
刚好赶上北宋科考文风的改革,心里想着什么,就用清新的文采表达出来。
在阅卷的时候,发现一篇文风质朴、立论深邃的文章,想把它标为头名,但是又不敢,以为这个试卷应该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所以把这张糊名的卷子定位第二名。
当拆开糊名的纸片后,才发现并不是曾巩,而是苏轼。
欧阳修经常读苏东坡的文章冒汗,不禁慨叹:三十年没人知道我欧阳修了,只知道苏子瞻(苏东坡)。
苏东坡20岁高中进士,30岁成为大文豪。
2、年轻气盛的苏东坡
公元1061年,才华外露的苏东坡在凤翔府任职,年轻气盛的苏东坡与太守陈希亮个性不和,苏东坡为了“报复”陈希亮,借助《凌虚台计》,感今怀古,暗含讽刺,陈希亮也一字不改,立碑在凌虚台。
若干年后,经历风雨的苏轼回到故地,在给陈希亮写传记的时候,悔恨当年的少不更事。
3、苏东坡与王安石变法
苏东坡入仕的宋仁宗年间,是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国库空虚,宋神宗太后做寿都拿不出钱来。
国家如果不改革,根本无法对抗东北的契丹和西北的党项人。
公元1067年,宋神宗即位,采用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想高效地实施变法,就任用了很多年轻、资历不够的官员,造成一些别有企图的官员混入官僚机构,不但没有起到变法效果,反而形成了党争,造成不应有的内耗。
苏轼并不反对王安石变法,他反对的是王安石变法太快、太急;又宋神宗过于急于求成,使苏东坡陷入忧虑。
苏东坡写了《上神宗皇帝书》,就经济、军事以及变法,提出自己的见解。他希望朝廷、国家更好,希望社会制度是合理的。
不吐不快的苏东坡的劝谏,并没有扭转朝局,王安石变法第三年,欧阳修退隐林泉,司马光也隐居洛阳。
4、乌台诗案
公元1071年,苏东坡来到杭州任通判,面对百姓的哀怨痛苦,也只能通过文章来抒发自己的悲愤之情。此后,苏东坡先后在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出任地方官,在杭州修水井,在密州捕蝗虫,在徐州抗洪,为百姓造福。
苏东坡的这些表现受到皇帝的嘉奖,但这却受到一些朝臣小人的妒忌,于是借着苏东坡的《上湖州谢表》这篇文章,说他大放厥词,愚弄朝廷,指责苏东坡讥讽朝政,表达对新法的不满。
御史台发布了逮捕苏东坡的命令,苏东坡被皇埔遵押往汴京关在乌台监狱。
苏东坡自知凶多吉少,于是与儿子苏迈约定,如果自己被判死刑了,就给自己送一条鱼。因为花光了盘缠,苏迈决定先离开汴京回家筹钱,就让亲戚代为送饭,可能是亲戚为了改善伙食,就给苏东坡送了一条鱼去,苏东坡觉得命不久矣了,就给自己的弟弟苏辙写了两首诗,其中“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更是表达了千古只此一对的兄弟情谊。
5、与苏辙的兄弟情谊
苏东坡一生,宦海沉浮,兄弟之间的情谊是他最大的慰藉。
苏东坡第一次到凤翔为官,在途中给苏辙写了一首诗《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抓,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新。
雪泥鸿爪,这是苏东坡一生的写照。
在王安石和曹太后的说情下,神宗也觉得有台阶下,乌台诗案有了判决,被关押130天的苏东坡,最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不准离开黄州,不准签署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