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也和几位编辑朋友深入聊天过,也曾发表过几篇粗浅的小散文,只是近年适逢考研并无闲暇才一直搁置了。
一年多后再回忆起朋友的话语仍然觉得十分亲切,就像《幻听》里唱到:“当日嫌它的唱法做作,如今听来却很生动,可能是时光让耳朵变得宽容。”
事实是99%以上的人无法仅仅凭借文字来养活自己,即便天才如契诃夫和欧·亨利这般大师也需要不断地打工,成名前他们的生活同样如我们普通人一样困顿。
这位编辑朋友父母祖辈都是作家协会的会员,他们家里作家就是拿来骂人的话,孩子不读书,以后当作家是一种极大的讽刺。
他身边的朋友没有一位可以仅仅靠文字养活自己的,有些朋友自费出版诗集,到头来也是亏得一塌糊涂,我们能见到的大师,基本上也是文学领域的佼佼者,实在是风毛菱角。
又是一年多未给他投稿了,想来还帮我修改润色过两篇发表的散文,随着年岁增长我也慢慢体悟到他说的那句名言:“对于写作(赚钱)这件事,当爱好是最好,我的态度从来都是,放弃吧,(不如进厂赚点钱)。”
文字的确是一种辩证法,文字有时固若金汤,作为长存不灭的文明载体,似乎拎起重锤使劲砸也不会动摇其分毫。那些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诗篇,生命力之旺盛超乎我们的想象。同样史笔如铁,映照古今,二十四史薪火相传。正因如此,写作时无需吝啬笔墨,对于新人来说,敢写,敢于抒发心中块垒反而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但另一面,我和他聊到作家张宏杰一些作品里,张宏杰明确指出,文字是一种多么软弱无力的载体,一纸书文苍白无力,历史上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事迹俯拾皆是。
战国时期,纵横家们游说天下,靠的就是胸有点墨,智识超群,若是无文字相传,知识就无法传承赓续。
曹植七步便可成诗,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
如今身边少了许多笔友相伴,确实是一种遗憾。心有不甘,胸有殇恸。我慢慢能够理解屡试不第的痛楚,慢慢体会到这条考研之路的艰辛。
编辑自己写不出好文章,但懂得评判好文章,可以给出很好的修改建议,可能一辈子也当不了作家了。这是我朋友曾经写下的文字,现在想来或许也是时也,运也,命也。
沟通也是一件说来容易做来难的事,如今身边有些朋友很多书未曾读过,以理科生为由搪塞过去,而我实在难以找寻共同话题也是一大遗憾之事。
虽然如今真的俗务缠身,繁忙且焦虑,还是得多读书充电才是。
文学高度繁荣的时期,一是洛阳纸贵,传播载体以书信为主慢节奏的时代,二是社会转型的时期,譬如古希腊和春秋战国。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阅读的信息载体也变成了屏幕和短视频,文学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这是青年作家蒋方舟的原句,我买过她整套课程且听完了。
所以现在的人其实很难理解,口耳相传的时代,李白的人气究竟有多高。白居易写诗,一定要读到不识字老妇人听懂才修改完毕,三岁孩童也能读懂。国学大师齐善鸿就喜欢说白居易是人民诗人。高一我就知道这些,杜甫诗都有字不认识,白居易的诗词里基本没有字不认识的。
白居易从小就聪慧过人,顾况说京城居住可不容易,取笑白居易,但是读到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马上就交口称赞。
大师的素养来自家庭熏陶和努力学习加一点点灵感,我看过作家我吃西红柿的故事,他自己承认从小把金庸和古龙的书背下来了,最喜欢小李飞刀。
茅盾可以把红楼梦背下来,普通人有这个基础吗,太难。只是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