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这本书名,有一种眼睛一亮的感觉。观点很新颖,是我所不曾有过的感觉。本书书名高度概括了书中说要表达的意思。原来生命从头到尾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浪费,你需要判断的仅仅在于,这次浪费是否美好。后来,当我每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都会问自己,你认为它是美好的吗?如果是,那就去做吧,从这里出发,我们去抵抗命运,享受生活。本书作者吴晓波,是一位财经作家,在国内有很大的知名度,一度被“中国最好的财经作家”,并有“吴晓波频道”解读一些时事和财经现状。本书开篇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说自己的女儿,在她成年后,作者问她长大了做什么。她竟然回答是做一名歌手。在作者一位常年与数据打交道、靠理性分析吃饭的人看来,自己的女儿考入全球前100位的大学的概率大概是70%,而成为一名出名的歌手的概率是非常低的,成为一名二流歌手的概率也大抵是10%。女儿说,她不想出名,就是因为喜欢。毫无疑问,新一代的年轻人,有了更多的选择和自己更多的想法,对上一辈人来说,简直是无法比拟的。上一辈人被问及理想的时候,很多时候也许说出来的只是长辈们对他的期许,或者国家对他们这一代人的期望。较少能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究竟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作者在面对女儿确定以及肯定的理想是当一名歌手后,尽然非常支持她的想法。一方面看到了女儿是认真的,另一方面也为女儿的真心喜欢而不在乎名利而高兴。作者认为在新一代年轻人有能力和权力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必困于物质和报酬,甚至跟前途和成就都没有多大的关系的时候,是真的高兴和支持的。生命本来就是一场浪费,而每个人仅仅要做的就是判断是否是美好的。如果是自己喜欢的为什么不去做呢,为什么要在乎是否有回报呢。如果我们没有那么多的得失心,没有那么计较成就感,没那么关心别人的看法,只要遵从自己的内心,真真正正的去做,也许是有收获的。就像圣诞树边上的礼物盒一样,你根本不知道里面就是空的,还是真的有一颗巧克力。
本书很多篇章回到了作者的特长上,讲述了中国这些年的一些现象和一些经济方面的变化。做为一名财经作者,他曾接近和采访到了许多的人和了解了当年的许多热点问题,很多时候主要以外人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并为这个现场的发生,做一个时代的注脚。讲了自己的少年的理想,比如当一个像李普曼一样的人,年少出名,高产作家,作者并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并引发了一些思考。当物质的繁荣到达一定阶段,当贫富的落差足以让社会转入另外一种衍变形态的时候,我们是否已经储备了足够的人才和理论去应对一切的挑战?我们对思想的鄙视,对文化的漠然,对反省精神的抗拒,将在什么时候受到惩罚和报应?毫无疑问,作者是热爱自己的工作的,并从年轻时代就打上了要在新闻传播上有所作为的烙印。在我看来也是在生命浪费在了美好的事物上。
回归到自己身上来。什么东西是美好的,是值得去浪费的?真正的兴趣和爱好在哪?生命中哪些本应该是最重要的,而自己是否又把最重要的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上?如果有美好的事物,相对应的也应该有不美好的事物。哪些是不美好的事物?生命是否浪费在了不美好的事物上?生命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把不美好的事物当成了最重要的浪费?如果在甄别了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不美好的事物之后,自己是否愿意做出调整和改变?以我不那么丰富的阅历来看,如何回答这些问题,是很难的也可能随着时间慢慢变化,但如果自己不去想,可能还是如同一条混沌的河流,波浪随风摆起,河水随道奔流。
作者做为一名财经作家,也写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环境,政策环境的变化。三四十年的故事,如同搬上荧幕的幻灯片,一幕一幕被平描,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在新旧文化的交替冲击下,我们这代人的前途在哪里?是否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说实话,对于未来我是感到悲观的东西要多一些,不仅在于大家都忙于挣一种叫做“钱”的东西,也不仅在于可以为了自己的丁点利益而漠视别人的隐私权、财产权甚至生命权,更在于人类对于自然的无惧无畏,敢于打开潘多拉魔盒只为看看它里面到底有些啥。即便这样,也愿大家都找到生命中那些美好的,并维护它,捍卫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