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供子女上班的无奈

看到一个视频,说的是以前孩子读书,不算学费、住宿费,每个月给2000元生活费,加总后相当于每个月3000元;孩子工作了,在大城市上班,仍然要给孩子每个月3000元,调侃的语气里充满了无奈。

查到一个数据,是2025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城市中35岁以下青年群体中,有近42%的人每月至少接受一次来自父母的经济支援,其中一线城市比例更高。这个比例不低了,如果剔除那些父母经济能力有限、无力提供的部分,这个比例可能就更高了;这个调查是针对城市,如果扩大到农村,情形可能也会不同。

中国人经常说“三十而立”,而这部分年轻人,20多岁了,甚至30多岁了,还在每个月向父母伸手要钱,显然是没有“立”起来。所谓“立”,就是赤手空拳闯天下,自力更生求发展,在成年后能够独立面对与衣食住行相关,与学习、生活和工作相关的一切事务。按照这个标准,我们需要检讨这些年轻人为什么立不起来。

这些年轻人的父母基本上在50出头乃至60岁上下,说直白一点,就是一把“老骨头”了,也就是进入风烛残年。以前说“人到中年万事休”,里面蕴含的一个前提,就是子女已经长大成人,可以成为主心骨和顶梁柱。按道理,含辛茹苦几十年,就等着“养儿防老”,没想到,那些五六十岁的老同志即将或已经在单位退休,却不能在家里退休,继续充当家庭服务员、子孙提款机。

供读书、供买房、供结婚、供养娃……上班后,竟然还要“供上班”,没完没了,无止无休,恐怕只能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写到这,突然觉得当下一些年轻人选择不婚不育,不完全是出于自私和缺乏责任感,也许就是出于对父母的体恤,不想让父母继续供给而掏空家庭,陷父母在余生于贫病交加之中的考量。

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在走人生上坡路的时候看不到“立”起来的希望,他们小时候朦胧中的那些憧憬与希冀在走出象牙塔后似乎渐行渐远。如此之大的落差,特别是在现实中被摔打后更是从惊诧到犹疑再到颓唐。

基业长青,需要后继有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需要有理想、有担当和有本领的一代新人。但是,需要在灵魂深处拷问的是,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似乎没有尽头的“供”?何时才能彻底“断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