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达贝林哈日莫墩乡,刚好傍晚7点。
一路相伴的夕阳,在远处雪山依依不肯隐去。皑皑雪原上,一排排榆树孤独地耸立着,余辉昏黄,田垄静伏,四野旷远,一派北国的安宁暮色。
贝乡街道不长,房屋错落,屋顶街侧冰雪厚积,傍晚除了偶尔路过的车辆,没有一个行人。也是,零下二十多度,又近天黑,谁不是躲在家里猫冬呢!
在乡政府的简陋会议室内,同志们热情地给我介绍了乡里的情况。
“贝林哈日莫墩乡”为蒙古语,意为贝林王居住的地方,在博乐东部,有汉、蒙、维、哈等10个民族,人口不多7700多人,下辖决肯、托森哈夏、乌日木则格得等13个农业村和1个牧业村,是典型的农牧小乡。由于人少耕地草场多,人均耕地达17亩,牧民人均面积5700亩,种养殖收入较高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5万元,是居于全州前列的富裕农牧乡。14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达10万元以上,其中百万以上收入村有3个,50至100万的村有6个。
听后甚是感慨,贝乡物产丰饶,可比内地很多地方富裕呀。向乡里的同志们了解重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后,已近八点。
到乡政府周转房,放下了行李。未来几个晚上,就在这里寄宿了。
乡里的同志陪同我夜访决肯村。维吾尔族同胞乌斯满江家,90年代的老平房,整齐,简洁,毡毯平整干净,室内暖意融融。我们一行围坐在炕上,聊天,喝茶,抽烟,啃馕,吃羊肉手抓面,饮食简单,原味醇厚,十分可口。
乌斯满江纯朴敦厚,是当地的种养殖大户,种棉花、大棚蔬菜、无花果,养羊,每年收入甚丰,已在村口盖了一幢别墅,准备今年搬家。家里两个小孩,老大是儿子,参军转业在南疆库尔勒工作已成家,老二是姑娘,在天津上大学。一家人的日子可谓过得红红火火。
在乌斯满江家炕头了解到了一些当地乡亲的生产生活情况。
一是人少地多机械化程度高。村里人平耕地多达20亩以上,每户达七八十亩,有的加上承包的村集体耕地达百亩以上,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规模经营,基本以机械化作业为主。
二是收入相对较高。乡亲们种植棉花为主,亩产400公斤左右,每公斤收购价含政府补贴6.85元,亩毛收入达2700元,减掉种子肥料农药机械人力成本1400元,每亩纯收入达1200~1300元左右,若有百亩耕地收入可达十多万。
三是年轻人是种养殖主力。因农事机械为主,农活不太劳累,收入又较高,村里年轻人愿意在家从事一定规模的种养殖,凡是规模大的多是年轻人。乌斯满江笑称,村里平常穿得整齐光洁的多是年轻人,因为承包地规模大机械多收入高又没有什么体力活。反倒是年龄大的规模小体力活脏累多,穿着难以光鲜。
四是农牧民也进城了。贝乡百分之六七十的人已在博乐城区买了房,冬天住在贝乡农村的乡亲只有百分之二三十,主要是一些条件弱点的家庭,或种养大户需冬天看护大棚或牲畜的。
五是贝乡村民医疗保障、教育保障较好。乌斯满江说在乡卫生院住院,交200元钱押金出院医保抵扣后有时还有结余。医保个人缴费部分条件好的村会为村民代缴大部分、个人出得少,乡里幼儿园、小学教育全免费,乡里有一所小学340个孩子其中寄宿的130来个,条件都不错,决肯村幼儿园12个孩子有三个老师。
这些情况,有的与内地相似,有的与内地有别,也许不完全精确,但对于我这样的初到者,确实很有意义。难得的围炕夜话,笑语殷殷,收获满满。与乌斯满江话别,他邀请我春夏再来,因为这里是博乐最美乡村,美得狠!
回程路上,冰天雪地,夜色漆黑,灯火寥落,乡村沉寂。十点半,赶到乡边防派出所开夜会。
贝乡之夜,真是寒冷却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