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精细化从哪里来
2012年至今,不知不觉间已经和各位并肩作战将近十年。十年来,培育小学基本完成了先规范,后特色,创品牌的发展思路。
李利军校长讲,学校正在金瓶颈期。这个瓶颈期是什么?
说到底就是还是我们这群人,还是我们这群人惯常的思维和管理方式,却要解决但伴随周边城镇化进程加快带来的学校区位优势变化,以及进入新时代后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美好教育的需求程度变化。
我们在新学年强调“幸福培育:让美好看得见”,说到底就是希望通过学校本身在各方面的脱胎换骨,通过“让美好看得见”的具体行动,来适应学校区位优势的变化和人民群众的需求程度变化。在这种境况里,学校果断选择管理精细化和课堂高质量两个工作重点,以这两个重点为抓手,实现一所乡镇小学的蝶变——脱胎换骨,不能不说这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人不变,人的惯常思维,管理的精细化谈何容易?
管理的精细化从哪里来?
第一位的必然是从校务会成员的转变提升中来,建设新生命教育的精神特区成为学校蝶变的关键一环。
(一)
一切管理,最关键的是人。一切改变,最难的是对于自身的改变。建设新生命教育的精神特区,首先要从校务会成员入手。校务会成员的改变,首先要从“抓落实”入手。
2012年9月14日,教体局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对我校疫情防控工作进行督查,给定“验收未通过”的结论,并以简报形式通报批评。这是对我校开学准备工作的批评,也为我校向“管理精细化”、“课堂高质量”方向的蝶变开了一声响亮的发令枪。对于全体校务会成员而言,“管理精细化”刻不容缓,抓落实时不我待。
9月15日,李校长协调外援张威等同志对学校“疫情防控标识系统精细化管理示范点”项目进行了启动,次日,凌晨三点多,一些同志还奋战在示范点创建岗位上。9月16日,李校长结合校内创建基本完成,校门前、楼宇内创建尚未展开的实际,与胡志芬主任一道继续推进示范点深化建设。
如果说培育小学的疫情防控标识系统有一些变化的话,与李校长等同志的抓落实是分不开的。毛泽东同志讲:“扫帚不到,灰尘永远不会自己跑掉”。再好的理论,没有抓落实都是空中楼阁。在完美的蓝图,没有抓落实的人,都是一张废纸。
“抓落实”应该成为全体校务会成员的精神共识。前几年,马喜玲校长经常举我校陈茹老师初入工作岗位时的一件小事。马校长称陈茹老师“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陈茹老师受马校长委托到教研室送材料,晚上七点多了,陈茹老师还在给马校长回电话,称“材料因为某某老师不在,已经交给某某老师代为转交,自己会等转交落实后再给马校长回电话”。
什么是“抓落实”,“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就是抓落实。
9月5日,开学工作会上明确要求课程教学中心公示班子代课情况,9月7日、9月14日,常健伟主任两次根据实际情况,对已经起草好的公示稿与校长室交换意见,提出中肯建议,边交换意见边落实,这就是“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
我个人多次在李校长、马校长看到、听到两位校长布置和落实工作。一些同志,包括一些校务会成员同志,总是要等到两位校长问及工作进展时,才开始谈工作本身的合理性,找这样、那样的理由。说句实在话,这种情境下,我内心里窝着一团火。考虑到两位校长在场,考虑到各人有个人的工作方式,实际上,这就是“抓落实”的最大障碍。这样的同志多了,管理精细化和课堂高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
党内同志都知道“个人服从组织”是一条铁的纪律,也是我党无往而不胜的根本动力源泉。组织决定了的事情,理解了要执行,不理解了也要执行,要在执行中理解。
9月15日,中共培育小学支部委员会发布第三十期简报,点明通报批评了四名同志。除段岩同志及时回复原因,并表示今后一定注意抓好落实外。没有见到另外三位同志的原因回复,也没有看到相应工作的落实落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不是对干部的要求,而是对一个职业工作者的基本素养要求。
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原则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管理精细化”和“课堂高质量”是我校在新时代高质量建设美好教育,完成脱胎换骨式蝶变的两个关键。这两个关键的落地要靠每一位校务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抓落实”是关键中的关键。
建设新生命教育的精神特区,有几句话与大家共勉。这几句话也是在全校形成“抓落实”之风的根本。
1、眼光眼界要提升(不能满足于老眼光、老认识)
2、调查研究要到位(脚步最能说明问题,亮出你的步数,干部的步数就是干部的工作)
3、动手能力要加强(加强劳动教育,干部自身要有动手的意识和动手的能力,该弯弯腰的要弯弯腰,该动动手的要动动手,向马校长学习,做动手改变的领头人,动口讲一堆,不如动手改变一点。)
4、引领带动要有效(干部在该动手的地方动手了,老师和学生才能跟进。老师和学生不跟进,要分析原因,孤家寡人难成大器)
5、总结回馈要及时(见见有着落,事事有回应,这是一个职业人的基本操守。并肩作战,不能守不好自己的阵地,让敌人从自己这边上来把战友也突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