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看《士兵突击》
不知道是日子变了还是我变了。总之有一个变了,很鲜明。最初看见《士兵突击》的宣传广告时,大概谁也没有想到它会有那么火,甚至很有必要在宣传里很着重地渲染一下傻根的名字。可能也是这些让我没有在意。
也不知道是从第几遍起,我开始习惯性地拿着碳素笔和夹着白纸的写字板,草草地记录一些东西。甚至包括后来一些主创人员的谈话笔记。就这样,我数了数,几十页。
我的生活,所有的生活,几乎和部队没有任何可以联系起来的东西。除了曾经有几个当过兵的朋友,还有一个现在依旧在服役的、有着金子般友谊的朋友。还有,我每天晚上和四月天准时在八点路过的广场转盘对面,会有八个武警在全副武装交接换岗。我绞尽脑汁能想起来的大概只有这些。
两个月前,我跟一个做记者的朋友说起《士兵突击》的时候,他说,傻根那个刻在心里的形象,已经完全影响到了他看这部电视剧的心境。说心里话,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很排斥这句话背后的火药的味道。可能,作为一个男人,他看待另外一个男人的眼光的确是过于挑剔,甚至是苛刻了。也是在几个小时以前,很偶然看见一个匿名帖子在微词评论王宝强。我心里的悲哀感是很重的。看过很多关于他的电视采访,有中央台的,凤凰卫视的,河北的,云南的,内蒙的,新浪网站的……。那个从河北走出来的大男孩儿,还是那张天真纯朴的脸,还有那几乎成了标志性的、一笑就露出来的洁白的牙。他说,他只是一个演员。一个人,因为一件事或者几个动作就判断一个人,是不公平的。但反过来,一个公众人物,既然选择了,就应该有心理准备面对一些里轰外炸的攻击,和一些别人强加的莫须有的罪名。
就像剧里连长高城说的那样,过日子就是问题叠着问题。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迎接这些问题。纵观整部戏,我更喜欢看在草原五班,和七连解散以后独自守着连队的许三多。一个人被孤立得那样无助,在没有归属里做着自己最大的努力。他也许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队长跟他说,你不焦虑,耐得住寂寞。有很多人天天都在焦虑,怕没得到,怕寂寞。而那时候的许三多,不像成才那样有着远大的抱负,他唯一可以激励自己的就是,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还有,他心里有一个班长,史今。
史今被塑造成了一个接近完美的人。可能,对于一个被别人当救命稻草的人来说,他不能不完美。今天比昨天好,这不就是希望吗。他就是用这样的感染激励着一天天成长的许三多。〈〈士兵突击〉〉里,班长的扮演者张译戏份不是很多。最初,给我的印象也不是最深的。后来,对他的肃然起敬,是从看了剧组做客〈〈艺术人生〉〉开始。
因为一个感动了自己六年的故事,张译给康红雷导演写了一封请战书。说自己如果能上《士兵突击》,无憾。面对朱军对于在他的语言里读出的一种不确定感,他说:作为张译在史今这个角色里,有很大的缺憾。史今只有一件事,把许三多带好就OK了,性格相对简单,只是把张译这个人放上去就可以,没有过多塑造。结果大家都认为好,不是张译的好,如果有一个和我模样差不多、年龄相当、演技比我强很多的人来演,今天坐在这个位置的人一定不是张译了。他的笑容很淡定,语言很内敛。看着这个和我同龄的叫做张译的男子,我在想,一个人,认真到这份儿上,谦虚到这份儿上,还有他做不到的事吗?!朱军说,你今天能说这段话,要我的话,我也坚定不移地相信,坐在这个位置的一定是你!
三十岁,早已不是那个成天收集偶像粘贴画的年纪了。但是,我还是要说,袁朗是我的偶像。那个跟高城说,我酒量二两,跟你喝舍命的男人。那个跟许三多说,不要对一件没有做过的事说没有意义的男人。那个因为许三多“生活是美好的,希望在等待你们”的天真的理想就给其扣掉10分的男人。那个给坚持自己的原则、充满希望和乐观的吴哲那一步之遥上加一些沉重的男人。那个告诫成才,太过患得患失,总是冷冰冰地把身边的东西扔掉,不懂得珍惜的男人。刚中有柔,柔中带刚。后来,大家看到了他的另一面。他说,常相守是个考验。随时随地,一生。
一个小章节告了一个段落,我还在一遍遍地看。看它,成了我生活里的一个点。
在这个有雾的冬天的早晨,视线一直超不过三米。被压抑住的空气里,飘浮着《士兵突击》里许三多最无助时的一句话:费这么大的劲儿,走上这条路,突如其来,心愿达成,却一片茫然。一些东西,在没有的情况下也能生存。哪怕有疼。
那我的日子呢?!不抛弃,不放弃。常相守是个考验。随时随地,一生。那么,跟自己的相守是不是也是一种考验呢?!随时随地,也是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