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信订阅号中获取咨询、消遣、认知,是我们许多人的阅读常态,白天日程再紧,也会抽时间浏览几篇合自己胃口的文章。你试着在晚间回顾过这些零星所得吗?类似晚间复盘一样,整理出自己“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系列,满足感不亚于大部头的读书笔记。
学你随便上,四海认真游
尽管我自己是一路升学考试顺利拿证的典范,但你让我对上学啊教育啊这类事情发表看法,我真是一脸茫然。
眼看孩子到上幼儿园的年龄,我接触的观念来自两个极端:一头是买学区房、找补习班、名师名校,一头是保守观念、在家教育、顺应天性,我所支持的基本都是正在表态的那一派。
学区房是真没精力与财力去抢,在家教育又有一种鸵鸟心态。刚好今天刷到一篇合意的带娃案例,特此记录。
一个俩娃家庭,爸爸做翻译工作,时间上相对自由,妈妈辅助爸爸或者全职带娃。孩子正常上学,不同的是在学龄前及上学后的假期,爸妈都会带着孩子自驾游全国。
最让我汗颜的,不是父母有时间有想法带孩子看世界——如果这样,我不过是羡慕他们有钱有闲——而是他们每到一处必先参观观博物馆!
从孩子出生到现在两岁半,我一直低调补习历史地理知识。即便如此,一提到去博物馆,我总得一脸羞惭,没有背景知识,欣赏不了藏品的历史价值,除了逮着读标牌上的说明文字,身处其中毫无乐趣。
也许你会说这不过刚好因为父母自身文化修养过硬,能教的了孩子。但从爸爸的访谈中你会了解到,除了父母自身知识层次的差异,他们的眼界与品位在那里呢:既然应试教育弊端如此明显,想办法让孩子在做人趣味与知识水准上达到人群中上层,才是智慧父母该动脑筋的地方。
爸爸说了,住在郊区,上普通学校,省下学区房与课外补习班的钱,自驾游开销足够了。如此用心教养的福利,就是他们的孩子成绩一直领先。
我们没有足够的人文情怀历史知识?不要紧,这样独特的经历已经写成系列游记。做足功课后,一则可以自信带孩子游必要的博物馆,二则也认真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否经得起现实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