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三四年级是分水岭。一二年级学的好好的孩子突然学不好了。为什么呢?
有人说,一二年级有幼儿园超前学习的储备。三四年级用完了。
有人说,知识含量增加了,孩子们的思维跟不上了。
这些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根本。根本是孩子们没听懂,又不积极问老师。把问题背回了家。如果家长没有让孩子复述的习惯,那么,久而久之,积累的问题只能越来越多。
积重难返的表现一一就是学不好了。
之所以这么讲,源于昨天发生的事。
昨天周五。因为跳绳,这孩子约了同班同学一块玩。运动半个小时后,回我家做作业。
两人各坐各的位置,开始做数学作业。
我也是习惯使然。在检查这孩子的奥数作业本时,问他:你这个算式咋来的?他看看,抄老师的,不很清楚。
我走到同学的桌前,问了同样的问题。回答依然是不明白。
我说,不明白也不问老师呀?老师怎么讲的,来,你俩讲一遍。
俩人坐在白板前,面面相觑,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问的紧了,这孩子答,老师用的画线段图法,确实没听明白。
没听明白不问老师呀?
俩人都不说话。
这道题是个考孩子除法概念的题。我不知道老师是怎么解的。我用推导法把这个问题讲明白后,让他俩各自复讲了一遍。从复讲的过程看,俩人对这道题的解法明白了。
抓住机会,我让他俩重新复习了等式性质的有关知识。等式性质这孩子不陌生,三年级时就得到过丁博的启蒙。他的同学就不同了。学就有,不学就没有。小朋友的学习,不在天资,而在学没学。
老师是怎么解题的呢?
同学走后,这个问题一直在我脑子里转。
既然是除法问题,就回到除法的原点,用除法的方法来研究。
两数相除,商3余2。被除数、除数、商、余数的和是115。求被除数和除数。
本题中,当理顺被除数是除数的3倍关系,并且不能整除是什么意思时,求除数的算式:
(115-2-3-2)÷(3+1)=108÷4=27
是怎么来的,就一清二楚了。
接着昨天的讨论,我把老师的算式怎么来的教给了他。并发布在讲题群里。这样,他的同学也能看到了。
不求甚解是自己哄自己的愚蠢行为。在小朋友不懂事的岁月里,家长明察秋毫,查漏补缺,懈怠不得。